文/腾讯创业编译组 2017 年冬天,国内的共享单车市场被大风彻底刮凉了。进入 2018 年,“共享经济凉了”的声音铺天盖地,这一曾经引爆风口的经济模式,如今却不被公众看好。 但在国外,一家同样秉持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司却正稳步发展起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和共享单车不同的是,这家名为 Bird 的公司共享的是电动滑板车。用户只需下载 Bird 公司的应用程序,打开后找到最近的 Bird(电动滑板车),然后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使用,使用结束后 Bird 将直接从用户手机端中扣费 (类似于国内共享单车的模式)。 和主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相比,Bird 的创始人认为电动滑板车才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痛点的方法。 近日,Bird 正式宣布最新一轮 3 亿美元的融资——此时距离该公司创办还不到 18 个月。这家携带着共享经济基因出生的年轻公司开拓了共享电动滑板车市场,发展迅速且稳定。这些成就既引来了行业与媒体的关注,也引来了数不胜数的疑问。 在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里,风险投资家兼连续创业者马克·苏斯特(Mark Suster)将对大众对 Bird 的疑问做出解答,谈谈他为什么看好 Bird ,以及对其进行投资的原因。 以下,enjoy: Bird的估值何以达到媒体所说的 20 亿美元? 在目前从 0 做到独角兽级别的创业公司里,Bird 的成长速度是最快的,其估值数额也很大。 很多媒体都对 Bird 的高估值和成长速度存疑,但如果你亲眼见证 Bird 激增的用户需求、爆发式的增长数据,你甚至会觉得当下 Bird 的估值相对保守。 每当有人问及 Bird 的市场占有率,我都会这样回答他们:在市场推广方面,Bird 没有花过一分钱,消费者们已经“用脚投票”了。 其实,我当初也对 Bird 的发展前景产生过怀疑。 去年,当我第一次见到 Bird 滑板车在圣塔莫妮卡推出的试点服务时,我认为根本不会有人想要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最初几个月,我只看到零星的人群在街上用 Bird 滑板车,但其之后激增的使用量让我惊叹: 当我在 6 层办事处打电话时,每隔两三分钟就有大约 5 辆 Bird 滑板车从我眼前经过。 随着 Bird 用户数的稳步增长,我也开始“坐不住”了。 我骑着 Bird 去了一趟它的办事处,恳求 Bird 创始人求特拉维斯·万德赞登(Travis VanderZanden)接受我们的投资。 Bird 的营收增速令人吃惊,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影响 Bird 增速的只有“供给”这一个因素。 Bird有没有护城河?是否会碰到竞争对手? Bird 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的是,每当一家伟大的公司或市场出现时,都会出现类似的疑问。比如 Ring(他们用了 5 年就被亚马逊以高于 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acebook 、YouTube 、Airbnb 、Uber 、Twitter 、Intagram 和其他顶尖科技创业公司等都引发过类似的担忧。 有人说 Bird 没有网络效应,无法实现病毒营销,任何人都能推出共享电动滑板车服务。但我认为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原因如下: 1、资本。 率先进入市场,又极富创意的 Bird 很快就聘请到优秀的创始团队,并且在短期内迅速融到 1.25 亿美元资金。 充足的弹药让公司能够迅速推出服务,并设计出未来的滑板车,很多创业公司仍旧处于发展计划的时候,Bird 已经开始盈利。 这一优势也得以让 Bird 随后从美国最顶尖的一批风投那里成功融到 3 亿美元。 资本的力量能推动公司的壮大,使公司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越高,其它公司就越无法跟它竞争。 当共享滑板车的市场里已经出现巨头的时候,投资方便不会再选择那些持有相同模式的公司进行投资,因为后进的公司很难与巨头抗衡。 而现在,Bird 在共享滑板车行业中的正充当巨头的角色。 2. 密度。 在共享滑板车领域,先发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投放密度大。 如果 Bird 在一个街区投放数千辆滑板车,那么新入行的公司就很难在缺乏资本支持的情况下,部署这项业务。 此外,由于后来者的身份,他们也很难再从投资人那里获得更多资金。 3. 设计。 很多人设想未来的滑板车在外观和使用感受上不会有什么差别,就好像人们普遍认为苹果在 2007 年发布 iPhone 之后,在未来的 10 年内手机的设计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但事实上,苹果公司在发布每一款新产品前,都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往后几代手机的设计方案。做为先行者的 Bird 也是如此。 由于 Bird 是开启了共享滑板车模式的先驱公司,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也比同行们更加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