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苹果公司更多的是将Home Pod作为了智能手机以外的配件,以音乐硬件的形式完成配件的布局和Apple软件的集成。苹果 2016 年 12 月以 4 亿美元收购的音乐识别服务提供商Shazam,今年升级的AirPods, 2019 年即将推出的录音棚音质级别的耳罩式耳机,都是构建Apple Music流媒体音乐生态的一个环节。 在产品规划方面,Echo不同于Home Pod的封闭,采取与Spotify、Pandora、iHeartRadio、Audible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以及自家Amazon Music开放式的合作方式。借助于亚马逊AWS的云计算能力,和云端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API接口开放,不同厂商可以进行开发。相比之下,Home Pod只与手机连接,严重依赖于iPhone,更像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产品专注于音箱的音质效果,“智能”位于其次。 不同的产品思路,也体现在了定价方面。 亚马逊Echo目前拥有Echo、Echo Show、Echo Dot、Echo Sport四个产品系列,价格从 100 美元到 40 美元不等,廉价的Echo Dot最为畅销。Home Pod则更多从硬件音箱产品的角度,制定价格。高达 349 美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显得不太“亲民”,除非是少部分追求音质效果的“发烧友”。 所以,对于亚马逊、谷歌而言,需要的是将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迅速普及,获得流量、数据训练。而对苹果而言,重要的是每一台机器不至于亏损过度。 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企业在消费级To C端,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支持人工智能不断的“学习”,实现交互的良性循环。而智能硬件(手机)厂商,拥有基于LBS+实时需求的移动生态系统,是互联网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重量级入口。 亚马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和微软Cortana合作弥补数据集空白,另一方面和手机厂商HTC合作实现移动端集成Alexa,并在iOS APP应用商店上线Alexa,提供移动端主动式服务。 不同象限“叶相似味不同”的怪圈在海外巨头酣战正欢,各自划地为界时。我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也硝烟四起,从BATJ四巨头到各路神仙级别的大大小小创业企业,早已实现“集齐七个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了”。随着华为、三星的加入,未来市场会更加热闹。 不同的是,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 79 元起的京东叮咚mini 2,双十一期间 499 元的天猫精灵X1 降价至 99 元, 89 元的天猫精灵方糖,原价 249 元尝鲜价只需 89 元的小度智能音箱, 169 元的小米小爱mini音箱......除了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以上产品正常价也均没有超过 500 元人民币。 相反的例子是,前不久,百度旗下的渡鸦raven H智能音箱。因为高达 1699 元的定价,市场定位不精准。最终因订单不足 1 万台,黯然收场。智能音箱定价高不意味着相应的利润也高,IHS Markit相关数据显示,Home Pod每台 349 美元的售价带来 133 美元的利润,占比约38%。远低于Amazon Echo的66%和Google Home的56%。 同样以节日低价补贴、会员优惠推进市场的Amazon Echo却能够实现“高利润”。国内的智能音箱厂商仍徘徊在低价“血洗”市场的边缘,迟迟不能正式“入门”,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的。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朱频频曾经说过,自己绝对不会去触碰智能音箱行业,因为智能音箱本身是一个亏本的生意,培养用户习惯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发展后期才能实现盈利。 “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玩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互联网巨头,通过烧钱建立用户新的入口。第二类是To VC商业模式,不在乎销量,侧重于产品概念,市场看不清其商业模式。通过外形奇特、很酷的产品获得融资。例如杭州的Rokid(若琪)智能音箱。第三类是山寨智能音箱,集中在深圳,一直没有实现盈利。”朱频频对蓝鲸TMT记者说。 面对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概念的火爆,锤子科技前CTO钱晨也曾对媒体表示,百家争鸣的背后,智能音箱的概念可能被玩儿坏。 诺为咨询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智能音箱采取市场低价快速渗透的策略。声智科技董事长兼CEO陈孝良对记者表示,烧钱加快市场认知和快速铺量的过程,对于培养用户大有裨益。但是产品的出路肯定不是烧钱,最终是挖掘和满足用户体验的问题。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智能音箱性价比越来越高并没有带给用户很好的初次体验。人机交互体验不佳、平庸的音质以及受限的使用场景为智能音箱产品“鸡肋化”埋下隐患。显然,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