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版权所属:站长之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豹全球智库(ID:CheetahGlobalLab),作者:了不起的不比,制图:王鹤林。 共享单车的故事,妥妥地可以被分在“以为是个王者,原来是个青铜”系列。两年前的 9 月,摩拜单车忽然出现在了上海和北京的大街小巷,被外国同行们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曾经的共享单车企业们也成为资本的宠儿,以潜在独角兽姿态出现。但如今,共享单车企业们不是倒闭、破产,就是委身他人,剩下的少数还在苦苦支撑,风光不再。 注:一年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共享单车企业尚有 10 家,但如今,这个排行榜上只剩下区区 7 个玩家,而且市场规模大大缩小,ofo、摩拜的周活跃渗透率下降都在75%左右。只有哈啰出行由于布局二三线城市,避开了正面竞争,逆势上扬。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共享单车这两年的发展,可以用“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来形容。从投资人趋之若鹜,到弃之如敝屐,共享单车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ofo、摩拜们没有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极?回顾共享单车走过的这段历程,也许今天的结局,在最初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如果以共享单车代表企业ofo和摩拜的活跃用户走势来划分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疯狂增长期( 2016 年 9 月到 2017 年 6 月)Part.1 线下流量的兴起 共享单车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故事开始的。随着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互联网行业的线上流量增长已经停滞,焦虑的创业者们纷纷在线下寻找场景,获取流量。共享单车的出现完美地实现了线下流量的场景,人流出了地铁站本身具有的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自行车放在地铁站门口就很难不被使用。这个场景被发现之后,ofo和摩拜们当初想讲一个比滴滴还要宏大的故事: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市场足够大;倡导绿色经济的环保大背景,“我们会让城市更美好”;物联网的应用场景,随停随放。每一个点都兴奋着投资人的神经,似乎下一个ATMD就在眼前出现。 图片版权所属:站长之家 Part.2 疯狂的投放 共享单车在 2017 年上半年成为最热门的现象级风口,吸引诸多资本入局,仅上半年该领域就吸金104. 33 亿人民币。(IT桔子) 图片来源:IT桔子 资本的充裕引发了共享单车们的投放大战,以至于低成本的ofo由于大量投放,在市场占有率上一举后来居上,根据猎豹大数据的数据显示,ofo在 2017 年初超过了率先成名的摩拜,成为市场老大。这导致了摩拜抛弃了他引以为傲的高造价自行车,转而开始大量生产低价的Lite版单车,以实现市场的铺量。最高时,ofo和摩拜在中国的周活渗透率可以达到所有app的第 100 名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