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手里,说的更直接一点,主要是掌握在美国手里,所以说中国在信息领域没有抓住核心技术,既未贬低、亦不奇怪,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大多如此。 4 商业和技术的中美差异 1. 美国:技术驱动商业 IBM豪掷 340 亿$买了一顶靠卖license的红帽;Microsoft因看中代码一键部署到Azure云的整合能力而花 75 亿美金收购GitHub;Google亦花高价收购DeepMind、Android、Waymo等公司和项目。 诸如此类的巨头收购技术初创公司的案例非常多,美国是技术驱动商业的典型。 2. 中国:商业驱动技术 反观中国巨头点外卖、买破铜烂铁,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其实不是他们不想买好东西,而是买不到,目前国内依靠技术优势存活的小公司凤毛麟角。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非常大的优势,需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华为、BAT等一大批中国公司发展壮大都得益于此,这种商业上的成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商业上的成功会带动技术上的进步,技术上的进步又会促进商业上的提升,这种互动和影响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以华为和BAT为代表的这一类大公司正用商业上赚取的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努力缩小与国际巨头在技术上的差距。 商业带动技术,而不是技术驱动商业,对中国目前来说,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亦切实可行。假以时日,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地位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5 为何国人不爱技术? 1. 历史欠账太多 中国自古以来便以为官入仕为正道,官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封建社会对孔孟尤为推崇,读四书五经,学为人处世,考科举功名,为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做学问亦成为升官爬仕途的阶梯。 而对于技术(手艺)历来以雕虫小技称谓之,旁门左道(科技)难登大雅之堂,不是正经人该琢磨的事情,作用被一再贬低和低估,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家都去挤独木桥,聪明才智全花在升官发财、尔虞我诈、察言观色上,哪有时间做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欠下的历史旧账太多了。 直至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倡科技。但旧观念的影响并未从人们的脑海中根除,因为这种意识是自上而下刻骨铭心的。 2. 技术环境欠佳 国内目前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依然不足,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张小平离职影响登月即是明证。 • 坐不了冷板凳,都想快速升迁,而技术路线相对慢一些,所以便琢磨着走管理捷径。 • 高龄程序员难获认可,年纪大了加班吃不消,跟不上节奏容易被汰换,这加剧了大家的焦虑。 • 缺乏极客精神和技术信仰,毕业几年便迫不及待转管理,一有机会便不想碰代码。 • 管理岗位可以产生杠杆效应,待遇占优,且更容易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 • 社会普遍怀有对程序的误解,奇论怪调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编程人人可做,跟挑夫走卒无异,简直大错特错,能做跟做好可是两回事,小学生跟大学生能一样吗? • 人穷志短,因为穷(中国之前穷了太长时间),再加上高房价高医疗的客观影响,在物质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人很难完全基于兴趣爱好做职业规划和选择。 • 造假频发,虽然造假是全球科技界的顽疾,但国内的几个有影响力的事件真的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也多少反映出创新艰难、绩效导向和追名逐利等一些其他问题。 6 为何不做国产系统? 操作系统于软件行业而言可谓皇冠上的明珠,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真正流行的国产操作系统出现,正如前文讲的,这个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主要还是做不做的问题,不做的理由有下面几点: • 操作系统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个流行系统,都是几千万行代码量级,研发新操作系统需要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 • 操作系统生态非常难做。因为系统直接面向消费者,如果没有应用厂商为系统开发应用,则无法推向市场;另外系统切换成本也远高于数据库,这也是为什么阿里的OceanBase成功了,但YunOS却不被市场接纳。 • 公司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研发新系统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低,没有意愿;大学和科研院所说得直白一点,没有能力。 • 技术上很难突破已有架构和设计上的桎梏。创新很难,如果沿袭开源系统的思路,则重新研发意义不大。 7 今非昔比 虽然在核心技术的横向比较上,中国跟美国差距很大。但如果跟以前做纵向比较的话,进步也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