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独角兽公司已经不再是美国的专利。根据Crunchbase最近给出的一幅图表,全球范围内的独角兽公司,有40%来自中国,有40%来自美国,剩下20%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早在 2013 年,“独角兽公司”这个概念只是针对美国而言。非要说中国的话,那也就只有三家达到类似规模的初创企业,即小米、大疆和凡客诚品。而且,如果从类型上来看,中国独角兽公司主要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而美国独角兽公司则较为平衡,兼顾了以消费者为导向和以企业为导向两种类型。不过,从移动支付业务总量来看,中国独角兽公司则至少要优于美国独角兽公司 100 倍左右。 创业核心要素并未改变虽然资本市场的变化较大,但其实,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的早期创业精神和要素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举个例子,五年前,大多数独角兽公司都是由多位共事多年的创始人联手创建,而非单一创始人。 现如今,无论是美国的独角兽公司,还是中国的独角兽公司,也都是由多位创始人共同创建的。例如,中国外卖业务巨头美团(今年九月上市,目前市值约 500 亿美元)的联合创始人,不仅曾经一起上过学,也一起创过业。 不过,毕竟五年过去了,变化多多少少还是有的。仅是过去三个月中,美国就出现了四家以企业为导向的新兴独角兽公司,他们并非面向传统IT买家销售,而是直接面向开发人员销售。另外在中国,也有三家以企业为导向的SaaS公司顺利完成规模超过 1 亿美元的豪华融资轮。这些数字在五年前,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说,现在的创业者还是非常希望自家公司能够成为独角兽的。 风险资本行业的新变化和新常态以往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投资泡沫,对于投资风险也非常谨慎,独角兽数量是比较少的。虽然过去五年来,拿到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已经增加了 10 万家不止,但从比例来看,独角兽公司倒也不至于满地都是。 而在保持低比例不变的背后,真正变化的是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大规模融资轮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延缓公开上市也成为新常态。而且,独角兽公司走出美国、走向全球的趋势,也是日益明显。 作为风险资本领域的风向标机构,红杉资本今年年初就顶着巨大压力完成了其 80 亿美元全球增长基金的筹资工作。当然,再怎么比,也比不上软银 1000 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基金。就连一直以来专注早期投资的Greylock Partners,也首次领投了一轮大规模豪华融资。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初创企业和风险资本家,都已经比五年前变化太多,前者业务发展产生的新兴需求会改变后者惯常的投资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