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三银四”。但环顾大环境,互联网行业就业前景不可谓不艰难。 大批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一年都传出了停止社招、裁员的消息。在 36 氪去年发起的职场调查中,超过 4 成受访者表示所在的公司有裁员、冻薪缩编的现象。前两天滴滴宣布裁员过冬,美团则在公司大会上宣布将会进一步精简,整个互联网都笼罩在寒冬的阴影之下。 而最受伤的其实是招聘网站,因为大公司节衣缩食,对于靠招聘为生的招聘网站来说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季度里,部分招聘网站的招聘需求下降了30%。 一方面是求职者焦急的等待,一方面是招聘公司犹豫的态度,对于水分被逐渐挤干的互联网行业而言,供需关系扭转意味着跳槽作为“涨薪第一推动力”地位或将成为历史。在如今的互联网寒冬的形势下,有没有一种新的思路作为缓解互联网紧张供求关系的解药呢? 不招聘了,改成非全职雇佣行得通吗? 非全职雇佣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首先我们要给非全职雇佣下一个定义,即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定制化,甚至按小时去雇佣员工。事实上这类的产品其实有不少,比如拉勾的大鲲,获得boss直聘投资的自客,以及主打兼职包月制的时薪,以及存活了十几年的猪八戒网,他们的鼻祖其实都来源于美国的Upwrok。 Upwork是全球最大的非全职雇佣平台,拥有 1200 万名注册会员、 500 万家客户企业。而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Upwork如今平均每年发布 300 万个需求,总额约为 10 亿美元。 其实站在企业主的角度也好理解,比如我要开发一个app,其实需求和周期是非常明显的,一旦这个app开发完了,那么这么多的程序员应该怎么处理?又比如最近经济不景气,公司停调了招聘,HR几乎无事可干。这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留着工作量不饱和,开除了怕万一又有需求。 所以,时薪制,包月制等非全职招聘的网站应运而生。 以主打兼职包月制的时薪小程序为例,他们主打的是高性价比,比如你可以花 3000 块钱请一位阿里,京东背景的人才为你提供兼职服务,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其次,对于应聘者来说,兼职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额外收入,最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互联网全日制模式的雇佣模式。 什么是互联网的雇佣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较高的薪水,换取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以此创造出极高的价值模式。华为推崇的一个人,拿1. 5 倍薪水,干 2 个人的活儿的理念,就是如此。 互联网的 996 家常便饭,一周 70 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几乎家常便饭,这就意味着,其实劳动者的时间是不值钱的,在确定的薪水报酬下,互联网工作者的时薪其实是非常低的。 举个例子,一位月薪一万的公关公司新媒体客户经理,他的工作时间几乎是全天候不分假期的,往往是客户在哪儿,工作就在哪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一周 70 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他的时薪差不多只有 33 块钱。 而非全职雇佣的好处在于,你的价值和时间都是确定的。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企业主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劳动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获得回报。 非全职雇佣是互联网的未来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 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类至今建造过的最好的建筑,往往是限制最多的时候造出来的。” 建筑如此,商业概莫如是。 以电商为例,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损失惨重,仅 2008 年上半年全国就有 6.7 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电商当时的低成本流量成了盘活供需两端的核心。 中小企业与消费者在 2008 年大规模转向电商。反映到平台端,淘宝商城(天猫)上线,阿里的电商版图从C2C 扩张到 B2C;京东扩充为全品类,拿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电商第一笔融资,主打库存特卖的唯品会横空出世,短期内便登上国内电商 TOP3。 大环境的紧缩,反倒激发了商业模式的创造力与精细运营的能力。对于劳动关系来说,亦是如此,年景好的时候创业公司翻倍挖人,年景不好的大家连工作时间都要算计。 正如科斯以“交易成本”定义企业的边界:“企业和组织之所以形成,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低的事情,越应该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情,越应该内部化。” 所以很多公司一方面裁员削减成本;另一方面则雇佣转外包,变固定成本为可变成本。而以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往往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协作关系,成为下一个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非全职雇佣关系会越来越多,理由有几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