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一个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作者:柳胖胖,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第一次听张小龙说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的时候,愣了一下,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不应该是日记本么:记录但不分享,表达但不互动,毫无社交压力。 但因此100%真实,起码是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朋友圈的反面就是朋友圈不是什么,想要知道朋友圈不是什么,先得明确朋友圈到底是什么。 1、朋友圈的记录是为了分享; 2、分享是为了强化人设; 3、强化人设是为了获得更多社交反馈; 4、社交反馈再度强化你下一次的记录和分享; 5、朋友圈的内容99%在这个循环里。 人设就是你认为对、你认为好、你认为美、你认为有价值的一切实体和精神上的东西。 张小龙在 4 小时演讲里提到:“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你看到一个人在晒加班,他是不是7* 24 小时在加班,不可能,但你很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爱加班的人,因为你看不到他晒逃班,他甚至大概率不会晒正常下班,因为那获得不了什么社交反馈。 你看到一个人在晒自拍,她真实生活里是不是7* 24 小时保持这个样子,也不可能,但如果没有线下见过面,你大概率会把这张照片的水平认为是她真实的颜值。 也许依然有女生会晒无滤镜无妆容的自拍,但拍摄角度和皮肤状态绝对是自认为最好的时候,而故意晒丑是属于少部分从小被人夸赞的美女的特权。 在朋友圈这个社交广场里,这些人设通过反馈不断地被强化,有的人设传播得广一些,有的人设只限于三五好友之间。 人设也会需要微调或者彻底转变,因为你会希望获得朋友们的社交反馈,这是人在天性里的迎合大众。 所以为什么用微信越久或者加好友越多的人发朋友圈越少(工作需要除外),因为最后你发现你讨好不了所有人。 但朋友圈依然是最高效率的社交工具,微信公布的数据是日活7. 5 亿,平均每人每天打开 10 几次,人均消费时长 30 分钟。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被微信沉重的压力压抑下来的那些自我表达和分享的诉求,它们去哪儿了? 天下苦微信久矣这句话能火,可能部分因为宣泄了人们内心的憋屈。 所以我现在理解的朋友圈的反面,是这样的: 1、记录真实的你或者你的状态; 2、有表达但不是为了强化人设(但不代表没人设); 3、分享但不期待社交回馈(有更好,太多有压力); 4、记录、分享和表达之后已经自我满足。 这实际上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我经常和朋友提到的一个现象:在微信朋友圈把微博和校内的ugc生态几乎连根端掉几年之后,出现了一批在自己已经无人问津的微博碎碎念的用户,普遍特征是高频,每次发几句话甚至几个词,不配图,恰巧有朋友看到也没关系,几天之后就会删掉,女生偏多。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身边有没这种例子,当然这个现象的前提是这个用户可能以前是微博鼎盛时期的高频用户,所以她的压力无处发泄的时候她想起了来这里,而其它用户分散到了别的产品,甚至就是日记本或者手机记事本里。 所以写到这里我也明白了,微信的视频动态确实不是为了竞品而做的,而视频动态也确实没有机会复制当年朋友圈的成功了,因为从用户量级上来说,它俩可能就是太阳和月亮的比例。 我还是需要经常强化一下我的人设,好久不发了也得刷一下存在感,但时不时我也得有一个宣泄压力的社交管道,起码一个社交压力没那么大的地方让我自由表达。 视频动态其实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短视频没有关系,和信息流也没有关系,和阅后即焚也没有关系,和UGC/PGC/MCN等统统都没有关系。 现在的视频动态,我理解大概就是微信为了承载那一部分被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压力限制了自我表达欲的用户而开的一根疏通压力的社交管道,现在这个管道的状态是这样的: 1、记录你和真实世界互动的某几个 15 秒瞬间(竖屏但没有滤镜); 2、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表达自己(自动匹配歌曲,“就这样”按钮); 3、在压力最小的情况下地分享出去( 24 小时可见); 4、到这里你就应该自我满足了; 5、无法和社交反馈互动(冒泡其实不是点赞,评论无法回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