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科技唆麻,站长之家经授权转载。 指针指向了2019 年,回望 2018 年的互联网家装行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一边是倒闭潮不断升级:截至 2018 年下半年,宜居家装网、珂居网、家装360、美装、宅师傅等互联网家装企业倒闭已超过 100 家。 危机甚至还波及到了头部玩家,互联网家装第一股齐家网,去年 7 月上市首日破发后,股价持续走低,5 个月内股价便跌去了超三成,市值蒸发了超 20 亿港元; 去年 8 月 28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土巴兔,也因资金缺口与与不合规业务,在年底撤销了 IPO 申请……传统互联网家装的商业模型正经受市场的考验。 但另一边,是市场潜力的逐步释放: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更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千禧一代、Z世代逐渐成为购房主力的同时,二手房成交量超过新房的势头愈发强劲; 外加最早建成于 80 年代的第一批商品房为主的大量老房达到“换装”年限,互联网家装市场开始爆发出巨大潜力。据行业媒体预测,2019 年中国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预计超 4000 亿元。 种种现象反映出,行业优胜劣汰加速,“家装后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而来是,在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用户将对互联网家装行业提出更加苛刻的需求。 所以,“家装后市场”时代有哪些需求升级? 更细的服务粒度如何定义这个“服务粒度”,有一个例子: 互联网家装兴起很早,但“互联网家装”这个概念的定义早期并不明晰。是成为淘宝式作为第三方撮合交易?还是京东式的自营服务? 比如,不少互联网家装平台早期其实是室内设计师交流社区,外加大洋彼岸的设计师交流平台 Houzz 已经以此撑起 40 亿美金估值,变现逻辑自然而言地就往设计师中介这个方向去。 但跑了没多久,选择这一赛道的平台纷纷踩了刹车。 彼时,连接用户与家装服务的并不是设计师,而是装修公司。这一时期的用户,更多是“刚需型用户”,对功能性的要求远大于美观性。 但随着千禧一代、Z世代逐渐接过话语权,不仅是独立审美意识苏醒。尤其在家装后市场时代,快修、局改、老房翻新、售后维护等高客单价的高频服务需求暴涨,对于服务质量要求明显提升。 但与此相对的是,传统的家装产业协作模式存在底层逻辑上的不匹配。 以往,家装行业的传统做法是:平台撮合家装公司与用户,家装公司转头与劳务公司再合作,再由“工长”拿下业务后逐层转包的模式。越是规模大的家装公司,其转包层级可能越多。 究其原因,与家装行业的“两低两高”特质有关: 低频、低门槛、高客单价、高利润率。 这导致家装公司向来倾向于“一锤子买卖”,而并不注重口碑建设:先疯狂做低报价抢下订单,再在施工过程中增加多余款项或偷工减料维持利润,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 在这个恶性循环中,链条末端的工人与用户一样吃亏: 层层分包,组织松散,工人难以稳定获客;服务链条长,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服务质量上不去,按时结款得不到保障; 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工人难以形成职业认同,服务质量自然好不到哪儿去,遇到用户的个性要求往往只能“否认三连”:不行,不可以,不能做。 所以有人总结,交钱之前客户是爹,交钱之后装修队是爹。 因为整个服务链条涉及太多既得利益者,仅仅承担“撮合”角色的传统互联网家装平台很难有所作为,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备受质疑。 互联网思维下,“轻资产”似乎是难以逾越的底线,但在面对需要从协作模式上加以革新的家装行业,底线也成了局限。 “轻”不行,那“重”一点呢?也就是把淘宝变成京东,或者更直接的说,变成了严选店,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爱空间提出的产业工人的模式。 一个很简答的道理,家装行业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服务水平更高的工人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承接更多优质订单获得高收入;用户希望获得更放心的服务,同时还要尽可能降低成本。 于是,爱空间对处于链条中段的“工长”下手了。 通过“兵将分离”——把原先传统的工长和工人分开,爱空间首先打掉了“层层分包”带来的冗余成本,直接派单给工人、直接与工人结算薪酬。 其次,与中装协合作,把所有装修的工序、工艺、工法、功能全部整合在一起,制订被称为“红宝书”的行业施工标准规范,形成科学的训练和培养体系。 第三,培训,成立了自己的匠心学院,对工人进行培训、认证和考核。除开专业知识的训练外,更多的是前后端的系统和配合的训练。 用爱空间的话说,叫“活不断、钱安全、有尊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