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电商主播从直播平台转战短视频领域后,发现商品转化率大不如前。李佳恒曾代理了一款尤克里里,虽然制作出的相关内容在几个短视频平台上有着不俗成绩,但是成交量很低。 “当然,相比直播领域,短视频还是有一些独到优势的。”李佳恒表示,短视频形式不要求博主长时间待在镜头前,时间更自由。因此,他在转战短视频领域后富余时间更多了,可以专注于音乐内容上的创作。 过去,他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直播,通常是准备半小时、弹唱三小时。如今,他会策划一两天后再推出一则音乐短视频,内容质量也有了一定保障,“在短视频平台上产生的影响力,还给我带来了部分商演邀约。” 尽管商演的收入不高,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但他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用更多时间打造优质内容,吸引更多短视频领域的原创音乐爱好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知名的网络歌手,是我最大的心愿。” 根据QuestMoboile 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8 秋季大报告》显示,截止 2018 年 9 月,国内短视频月活规模已经达到5. 18 亿人。同时,这一数字在同比和环比方面的增幅,也都远远超过了直播行业。如此庞大的流量和增速,正在吸引着更多直播网红加入短视频阵营。 不过,流量增长快、自由时间充裕、内容打造更扎实的背后,博主们的变现方式依旧乏善可陈。面对用户信任感低、平台补贴趋缓、打赏不温不火的现状,更多转战短视频领域的网红主播,以及那些由直播公会转型MCN的机构,又是如何在生存线上寻找着自身价值? 3 “隐性”植入商品,机构商业化新途径 “将盒子上的LOGO露出来一点点,别挡住哦。” 曾铮是广州一家中型MCN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3 月 10 日下午,他正在和公司旗下的签约博主沟通一则短视频的拍摄事宜。 “我们虽然比不上那些大机构,但却是不依靠补贴,自己造血实现盈利的。”曾铮略带自豪的告诉懂懂笔记,目前他们制作的很多短视频是靠广告变现,而广告的方式也相当“隐蔽”,几乎不会影响粉丝的观看感受。 他以正在拍摄的一则科普短视频为例:博主手中拿着的草莓牛奶,就是本地一家品牌的产品。由于该品牌已经赞助了这一系列“科普”短视频内容,因此在制作时要植入一些产品信息。 “一上来直接卖货,用户肯定不爱看,他们对硬广更是深恶痛绝。”曾铮表示,无论是简单粗暴的卖货方式还是牵强的硬广,公司都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而要想让用户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品牌的推广信息,就只有软性植入这个方法了。 不过,一开始很多广告主并不接受这样的推广方式,这让曾铮和制作团队痛苦过很长一段时间。 “金主爸爸都觉得效果不好,所以只好通过超低价吸引个别金主尝试。”曾铮补充到,短视频创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公司旗下也有不少签约主播需要养活。如果一味专注内容,不考虑商业化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家由直播公会转型MCN的专业团队,他们深谙流量变现的重要性。因此,团队一方面加大投入创意内容的产出,培养博主的才艺;另一方面也在抓紧广告植入意向的洽谈,这期间始终坚持住了一点——绝不在短视频内容里做硬广。 “相比电商直播、短视频卖货,软植入最大的挑战在于难以量化推广效果。”曾铮认为,能够说服广告主用这种形式投放广告,也是团队和金主之间不断培养信任感的一个结果。 曾铮透露,现阶段投放“软植入”广告的品牌,不少是初创或急需拓展市场知名度的小品牌,投放预算不高,植入费用多在1500~ 3000 元/单品。 “只要策划好, 30 秒的短视频也能够植入几个品牌的产品了。”曾铮笑称,尽管在短视频中植入软广并非他们团队首创,但是在广东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MCN机构开始跟风模仿了。 基于团队的不懈努力,有部分广告主开始逐渐理解这一软广方式,回头客的数量也在增加,这让他和团队看到了短视频内容变现的希望。他粗略统计了近几个月来的业务状况,植入广告的单条视频收入,已经比平台的流量补贴要高出不少。 从脱离补贴、打赏,尝试带货、硬广,再到植入软广的形式,MCN机构在短视频庞大的流量洪流中,找到了一条类似于电影、电视剧那样,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小途径。 这样的MCN机构,也让不少转战短视频领域的主播网红,找到了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4 签约网红职业化,创作不再“搏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