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打赏、不争补贴,这样挺好的。” 去年 10 月,从直播转战短视频领域的李茹筠,签约了成都一家MCN机构。她告诉懂懂笔记,MCN机构与网红的关系,更像经纪公司与签约艺人的感觉。 机构负责统筹、策划内容,根据签约网红各自的特长,分配安排好短视频中的角色、类型。而网红只要专注驾驭好内容创意,提升自身技能与个人魅力即可。 “和直播的公会制度不同,很多网红从竞争关系成了合作关系。”回忆起直播行业的很多经历,李茹筠仍感到不寒而栗。 李茹筠解释,直播公会虽然也有培训机制和策划能力,但旗下的签约主播大多是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直播任务。其收入与流量、打赏挂钩,公会也更重视人气高的网红。 “因此,大家为了流量、打赏争破了头,为得宠还要讨好公会高层。”李茹筠表示,自己以前的公会中,不少主播为了脱颖而出,得到额外支持,在内容上可谓费尽心思、秀足下线。 如今,她在MCN机构很少看到类似的现象,毕竟打赏、补贴都成了鸡肋,越来越多的MCN机构都在短视频商业化的过程中,开始充分考虑签约网红的均衡发展。 “有些短视频内容,是整个策划团队、多名网红共同协作的成果。”她告诉懂懂笔记,以公司新推出的一部“办公室”系列情景剧为例,参与演出的网红超过了 15 名,固定主演也有 5 名。 尽管MCN机构与娱乐圈经纪公司一样,暂时难做到绝对公平,但却为更多博主、网红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氛围。机构统一拉赞助、做植入、策划内容,作品上线之后再根据收益情况按劳分配给参与者,“部分性格特征明显,或者有特殊艺能的网红,虽然会有独立作品,但主题也是团队整体策划的。” 在李茹筠看来,机构统筹运作的方式让网红之间少了竞争,多了合作,还节省了网红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实现自我增值的同时更避免了恶性竞争,“随着强内容的短视频内容机构越来越多,网红的职业化选择也越来越普遍。” 短视频领域的一个特点是,商业化方面,个人、机构走在了前头,在变现模式上推陈出新,也产生了不少吸金能力超强的博主和机构。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现象也被业内人士逐渐关注,那就是平台的商业化变现依然处在困窘的状态。 “博主和机构乐了,但是平台依旧在摸索变现的最佳途径。”这是不少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或许另一句老话能解释这种现状:先放水养鱼。短视频行业只有把内容生产者、观众和行业氛围“养熟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至于如何避免走上直播行业的老路,就留待业内这几大巨头慢慢思考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