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沈睿过的很不是滋味。 4 天的假期与家人一起出游,时光甚是美满。但当假期结束,沈睿准备收心回归工作之时,却被告知自己即将面临失业。 沈睿曾十分看好小程序, 2017 年微信之夜,“用完即走”的轻便小程序,瞬时间刷爆网络,也点燃了他心中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头。 沈睿义无反顾辞掉原有工作,全身心扎进小程序行业, 2018 年他顺利入职一家小程序代理公司,负责产品推广运营。 他所在的公司优先入场,早先曾拿过天使投资,在业内颇具影响力,但在去年下半年,公司却渐露颓势。 天使轮融资即将烧光,代理的小程序复购率低的可怜,一年前还准备继续扩招的三十号人已然有些扎眼。 有些同事觉察早,早已经悄悄找好下家。沈睿没那么幸运,原本想陪伴公司渡过难关,谁曾想一个假期过后,公司倒闭老板跑路,自己就这样失业了。 时隔一年,那个曾经让人眼红、比融资、拼规模的小程序行业,如今热度正在慢慢下降。 一 增量 not 流量 作为张小龙的第二款产品,小程序出生即繁花锦簇。 有数据显示, 2018 年小程序行业融资数量超过 130 个,平均每月融资近 11 个项目。 资本的入驻加快了小程序在各阶梯城市的蔓延。据不完全统计, 2018 年微信小程序的数量突破 230 万个,覆盖电商、游戏、学习、资讯等 20 多个场景。 一时之间,它似乎成了错过移动互联网的商家的第二根救命稻草。 “你可以没有APP,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小程序。”这是沈睿在线上电话推销时最常讲的一句话。 APP运营难度大,移动红利难寻是众多线下商家之痛,沈睿告诉新摘,三四线的商家迫切与互联网接轨,而开发成本较低的小程序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一个模板 3800 起步,然后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以定制。”花费几千块便能为自己多年的实体商铺增加互联网基因,这对不少商家而言,都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蜂拥而至、随波逐流是人性本质,对于线下商家,借助微信小程序推广自家店铺,这个“以小换大”的机会更是不容错过。 伴随着这一波小程序狂潮,沈睿绩效好的出奇,屡屡拿到上万元奖金。 但好景不长,自去年 6 月份,他开始不断接到商家的投诉电话,严重者甚至近乎谩骂。 许多商家在最初听了销售人员洋洋洒洒地描述后,都会把其当成店铺升级改造,甚至是增大客流量的抓手,以期达成更多的流水。 但往往几千块钱的基础模板根本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多数商家后续都办理了增值升级服务,甚至有商家为之花费数十万,但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预期可观的盈利效果。 “我们这种中小代理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销售公司,老板只看成单率,并没有想过是否真的能帮商家引流增值。”沈睿坦言。 2018 年至今,形形色色的小程序占据人们视野,其中同城艺龙、美团、拼多多等几个小程序一直占据小程序排行榜之首。 数据来源:阿拉丁 不难看出,原本已具备成熟APP能力的商城,微信小程序达到了拓客增量的作用,但对于互联网基础弱的中小商家,并不能作为获取线上流量的依赖。 据多年研究小程序的业内人士表示:“小程序设计之初本就不是为了给那些小商家导流吸粉,运营小程序不比APP容易很多,小程序更多的对象还是给那些已拥有功能较为完善的产品,小程序只是作为辅助。” 简言之,小程序并非地推人员描述的那么“神奇”,在原有业务不达标的前提下,是很难给商家的客流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和提升。 张小龙也曾明确表示:“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 兴于流量,衰于流量,风口下的人们丧失了对产品的基本判断力和准确的认知,殊不知小程序只是却仅仅是门增量生意。 二 独特的分销:开发商vs代理商 “小程序是要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回报”,这是年初小程序团队给它的定性。 不因流量而起,不为小B而生,小程序的渠道专一性同时影响了其分销的独特性。 作为小程序开发公司中的一员,张轩对小程序的分销模式了如指掌。 “我们开发商赚的主要是代理费,其次是单独定制开发,再其次才是模板。”张轩对新摘表示。 问及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直接拓展客户,张轩表示几乎很少会有开放商自己代理品牌,耗时又费事,他们只关心后台技术的成品,别的都交给别人。 大型的开发公司往往都是广募代理,按照全国、各区域招募代理商,张轩所在公司亦是如此。 开发商专注技术,追崇产品随着不断地适配用户需求,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定制不同模板,是其主要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