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先建后补”的政策,国补一般在影院落成开业后两年内陆续到账,而地补多数持续三年。在这期间,影院能够依靠补贴生存,但在“断奶”之后呢?沃美上述负责人告诉壹娱观察,不考虑房租过高或过低的特例,大部分体量正常的影院全年营业额在 1000 万元以上才能保证盈利,而目前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影院全年营收只有 600 万元到 800 万元,亏钱成为常态。 壹娱观察了解到,国内影院数量自 2012 年起快速扩张,当年增速31.4%,其后历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而在 2016 年后,影院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中西部下沉。按照三年的补贴周期计算, 2016 年前后进场的影院,正好在 2018 年到 2019 年间补贴断供,影院独立生存能力面临大考。 上述种种压力,直接反应在了今年春节档。今年春节由于电影票价格上涨,“最贵春节档”甚至成为微博热搜话题。而这背后,正是大量三四线城市影院正面临补贴退坡时间点,而春节档又是其所在区位难得的人口回流旺季。再加上对 2019 年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预判,涨价几乎成了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曾经一家影院的成本回收周期只要三四年,但现在一家影院资成本的回收周期普遍在 7 年以上。”上述大地影城负责人告诉壹娱观察,“但是翻新周期在 5 到 6 年。” “我们也有影院亏了一两年后,又好起来了的案例。”该负责人告诉壹娱观察表示,“就看谁能熬过来了。” “最好的选择是卖掉”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影院可能既没有熬下去的能力,也没有熬下去的动机。 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影院建设大多跟随于商业地产,商业综合体过剩扩张的情况下,影院很难不跟风。“经常在一个地区,十字路口四个角落就有四个商业综合体,也就有三四家不同的电影院。” 在好的市场行情下,投资方有恃无恐——影院占据新商圈后吃三年补贴,三年后坐等区位升值,将影院转手卖掉再赚一笔。在投机思维模式下,很难有潜心经营的影院,更多的是同质化的竞争,以及流入的“热钱”。 相关公司年报显示, 2018 年横店旗下共有 402 家影院,其中 316 家均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横店自有的直营影院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同期金逸旗下 390 家已开业影院中,直营影院也只有 165 家。 窥斑见豹,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很多地方状态不佳的院线更是“包庇”裸泳者的重灾区。根据拓普数据统计, 2018 年全国 48 家院线的票房情况,其中全年票房在 10 亿元以上的只有 16 家, 26 家全年票房在 5 亿元以下,甚至有 8 家院线全年票房在 1 亿元以下。 点开大图更清晰 此外,热钱支撑影院扩张的行为直接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低。一位申银万国的分析师告诉壹娱观察,国内排名前五的院线合计占有市场份额约为30%,而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美国,Regal、AMC、Cinimark三大院线合计市占率超过60%。 “提高市场份额集中度能够带动大院线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在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上述分析师告诉壹娱观察,“院线的横向整合是未来需要关注的趋势。” 事实上,政策层面也在促进整合。去年年底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中,直接提及“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院线整合”等内容。 在《意见》出台后,停滞三年的新院线审批再度开启,仅在 2019 年上半年,就有博纳、UME相继获得院线牌照。这被视作是打破经营不佳的地方院线“铁饭碗”的重要举措。 但即便如此,影院、院线的横向整合仍然面临风险。“很多新影院位置不太好,不太敢收;另外一些老旧影院占据了好位置,但背后债务、股权关系错综复杂,轻易也不太敢收。”上述影院投资人告诉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很多院线的背后又是地方政府,会不会轻易放手也很难说。” 头部院线之间已初露整合动向。此前,已经相继传出万达院线有意横向整合星美、光线传媒计划垂直并购大地院线的传闻。然而,随着上市公司资金链吃紧以及影视行业寒冬的到来,市场上观望情绪浓厚,在最终买家未现身之际,星美已传出大量影城停业的消息,有多少院线能熬过寒冬,尚属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