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作者: 米格 零和,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近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做虚拟信用卡,还有不少平台在门外准备,即将进场。 在它们看来,这是一个低成本获客、搭建自身场景的信贷产品,未来市场巨大。 但深入之后,它们却发现,这片市场并不好开垦。 它的风控难,用户黏性低,而后期的变现和盈利更难。 但即便难,依然有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前赴后继,它们到底在布一局怎样的大棋? 01 必然趋势什么是虚拟信用卡? 在过去,它指的是银行信用卡中心发行的线上信用卡,用户通过线上申请,只有卡号,没有实体卡。 媒体报道显示,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都陆续推出过虚拟信用卡。 这原本是银行抢占线上市场、对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战略布局,但如今,虚拟信用卡却成为了金融科技公司抢夺的山头。 早在 2017 年,马上消费金融就推出了“安逸花”。 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去年布局,譬如 360 金融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业务,去年 8 月上线的小赢钱包,也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了虚拟信用卡“小赢卡”。 还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表示,最近它们在考察市场,准备进入这个领域。 为什么金融科技公司开始纷纷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 目前,金融领域最核心的两款信贷产品,就是贷款和信用卡。 前者是给用户授信,然后支付一笔现金给用户;后者则是一个有支付场景、有授信额度的产品。 两个信贷产品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信用卡在刷卡的时候,可以知道用户的消费场所和消费金额,这样就能收集数据,对于了解用户习惯和勾勒用户画像,很有帮助。 当然,最核心的一点,是它能监控资金的流动。 但贷款产品在给了用户钱之后,完全不知道用户把这笔钱花在了哪里,比如,是否流向了黄赌毒。 另一方面,信用卡提供的是一个授信额度,如果发现用户经济状况不好,可以随时降额。 而贷款产品已经将钱都给了用户,无法预测后期的风险。 所以,贷款产品注重的是贷前风控,而信用卡更注重贷中和贷后风控。 在过去,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都集中在做一些贷款、现金贷类信贷产品。 转折点出现在 2017 年年底。监管在当时出台的现金贷监管细则中,要求现金贷产品要有场景。 于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思考,虚拟信用卡是否是一个好的转型方向。 “其实,在竞争的下半场,‘有场景’会变成核心竞争力。”某头部公司虚拟信用卡产品负责人张小泉称,他们在布局虚拟信用卡的时候,除了监管因素,还深入考虑了许多其他因素。 蚂蚁的花呗、京东的白条,说白了,都是在它们自身场景下的“虚拟信用卡”。 给用户一个授信额度,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使用,这和信用卡的底层逻辑极为相似。 “蚂蚁有淘宝的消费场景,京东有电商场景,腾讯早晚也会做,它们的流量都在自身体系中产生。”张小泉称。 但对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来说,缺乏场景时,就如无根浮萍,流量将成为挟制它们的软肋。 与此同时,流量开始变得越来越贵,最近三年,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获客成本都上涨了几倍。 而信用卡,一直是一个获客利器。 给用户一个免息的授信额度,对于如此友好的产品,用户的接受度很高。 因此,不管是主动突围,还是被动转型,金融科技公司都开始将眼光放到信用卡产品上。 国家规定,只有银行才能发行信用卡产品,而金融科技公司最强大的地方,就是线上获客,双方合作“虚拟信用卡”产品,无疑成了最佳方案。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的虚拟信用卡业务,都是和银行合作的产物。 但两者会有明确的分工:银行负责发卡,金融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这个市场确实不小,足以搅动风浪。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第三季度,国内人均持有信用卡数为0. 47 张。而这个数字,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 最近,每年全国的信用卡发卡量都上亿,而交易总额在 2018 年就达到了 28 万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发展虚拟信用卡,似乎成了金融科技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