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单一 何星莹,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6 月 10 日,蚂蚁金服新增对外投资,与美国先锋集团上海子公司成立先锋领航投顾(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 2000 万元。据天眼查数据,蚂蚁金服控股51%,先锋领航持股49%。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先锋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旗下先锋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 5 万亿美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投顾基金,管理资产超过 470 亿美元。 在Fintech技术的积累上,蚂蚁金服拥有全球 10 亿用户,再加上全球先进基金管理公司,毫无疑问,是将目标瞄准了中国的智能投顾市场。 据行业分析公司埃森哲在 2018 年 6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 2017 年,中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为 289 亿美元,到 2022 年,这一数字将会上升到 6600 亿美元,用户数量超过一个亿。 实际上,机器人做投资顾问这件事,中国市场最先开始试水的是香港;而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最先入局的却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 一路发展,也曾有着“步履艰难”的痕迹。 在智能投顾这片蓝海中,不同于国外如火如荼的发展,这块业务,有着中国式困境。 弱化“人性”的价值正值次贷危机爆发前夕,弘量研究创始人雷春然来到了香港,在一家投行与黄耀东成了同事。前者是金融BD,摸爬滚打探寻产品和客户的需求;后者是科大几乎门门课程A+的IT精英,但在技术之外,不善言辞。 危机爆发之后,雷春然离开了共事的投行,而黄耀东也紧跟着回到科大攻读博士学位。他们都意识到,当时的投顾产品即将迎来变革。 2008 年 9 月,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下。同一年,全球第一家智能投顾公司Betterment成立,并在两年后推出智能投顾产品。 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数字大湾区研究所联合创始人湛家扬看来,次贷危机之下,传统的金融机构出现信任危机,这是金融科技的机会。 但雷春然真正下决定创业,则在 7 年之后。混迹香港投行圈 7 年后,雷春然和黄耀东得出了这样的共识: 1.传统投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算法和IT的智投会是未来主流; 2.亚洲金融市场虽然巨大,但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仍然在初级的阶段,未来大有可期。 稍作准备之后, 2016 年 1 月份,弘量研究正式注册成立,通过金融、算法和科技的结合,提供智能理财服务。 传统投顾的衰落是必然的。 传统投顾一直以“人服务人”的方式进行,投顾们除了在前期需要为客户提供详细的报告、建议外,还需花费极大的时间成本来和客户进行沟通。 耗时、耗力、耗钱,是“人性”的弱点。由于需要付出巨大的服务成本,此前,专业的投顾服务一直被认为是高净值客户的特权。 以高盛为例,其投资门槛高达 5000 万美元。而美国一般的资产管理机构门槛也在 100 万美元以上。 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已早早被拒之门外。 另一面,根据招商银行披露的《私人财富报告》预计, 2018 年末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已超过 200 万亿,而大资管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仅 60 万亿左右。 这一缺口,反映出大量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没能得到有效满足。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存在着成本高企,难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无法有效、快速、低成本地控制风险等痛点。 应运而生的,则是智能投顾。智能投顾的最大特点,是弱化“人性”。在基于大数据分析、AI算法的前提下,一旦投资者选定了某种方案,资产的进出抛售就会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实行。 7* 24 小时实施监控全球市场动态,当遇到较大市场风险时,智能投顾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判断,降低资产组合风险,这是之前传统投行团队无法做到的事情。 然而,尽管优势明显,但是其总体的渗透率仍然较低。雷春然告诉锌财经:“中国的智能投顾用户甚至还不到投资者总数的1%。” 根据My Private Banking 预测,2020 年全球混合智能投顾规模将达到3.7 万亿美元,2025 年达到16.3 万亿美元,而全自动的智能投顾市场占比仅为1.6%。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认为,目前大部分平台宣传的“智能”,其实只是实现“自动化”,“智能投顾”离“人工智能”还有较远距离。 但智能投顾绝对不是理财师(传统投顾)的替代。现阶段两者的关系是分工和互补。 智能投顾的中国式困境“起步的时候招过几个博士,但是因为没有办公室,人都跑了,觉得我们是骗子。”雷春然告诉锌财经。 三年前,创始人雷春然和黄耀东,进驻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孵化园区。这间 20 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有 6 个位置。 但在成立之初的几个月里,弘量研究的初创团队,就是在这个小房间里,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好在几番接触之后,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最终认可了雷春然的想法,并最终参与到了A轮的融资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