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作者:曾翔,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这篇文章是对一家非常喜欢的公司——Slack 的整体复盘。非要总结的话,它是那种特立独行、一骑绝尘、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公司。四个词义看似相近,但深究起来各有不同。 1)为何 Slack 值得关注创业公司的唯一追求是增长,增长的核心任务是上市,上市的真正目的是融资并借此完成新一轮增长(至于赚不赚钱另说)。很多年以来,港美股市场概莫如是。 然而不久前出现了一个异类—— Slack,它也完成了公开上市的任务,但它并不打算从公开市场吸血,而是选择“直接上市”。 这种上市方式的特点在于“便宜”,只把现有股票拿去出售,不融新的资金,也就无需撮合交易、推销新股的投行收走一笔“买路财”。而上一次这样做的那家知名公司,叫 Spotify。(据说估值 350 亿美元的 Airbnb 也有这个打算)。 在早些年流行“快速失败”、“快速迭代”的硅谷,并不急于通过上市融得新资金的公司很少见。但 Slack 耐心很足,从财务数据看,其手头现金大约有 8.41 亿美元,以目前的“烧钱效率”算能维持至少 8 年。更不必说它的收入状况正在日趋向好:营收增速高、亏损逐步收窄。 有人把这个事件称为“硅谷对抗华尔街的又一次胜利”。一般情况下,IPO 融资额低于 1.5 亿美元的公司需要拿出约 7% 作为承销费用。而拿到这笔钱的投行倾向于将 IPO 所发新股分配给“优质客户(多为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后者如何回报这种新股分配的自由裁量权呢?在其他交易中支付超额佣金,而这部分佣金常常被称为“软美元(Soft Dollar)”。 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这个事件本身还是无趣了些。抛开“直接上市”这件事,更多地关注 Slack 这个产品以及背后的公司和人,可以帮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很多细节。 2)Slack 的发展历程和真正创新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在图片分享社区、游戏产品、企业协作工具三方面同时取得一些成绩,你可能会觉得他太异想天开。但巴特菲尔德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做到了。 借由作价 3000 万美金把 Flicker 卖给雅虎的壮举,他成功说动 Accel 和 A16Z 两家投出 1600 万美元供他做游戏。虽然游戏没做出来,但在此期间供内部员工通讯、协作的工具居然接过“融资的接力棒”,引得亚马逊开出 90 亿美元的支票,并最终拿到 200 亿美元以上的估值。 虽然 Slack 取得的成就不小,但它付出的代价似乎并不高。创始人巴特菲尔德说,公司办公室每晚 6:30 之后都是空的,大家每周工作大概 45 小时。他带着一些经历过繁荣与萧条大周期、但又无比渴望真正做出些东西的人合力打造出这家公司,而未来,将以可持续的方式前进,看着他们的“孩子”长大。 先看看 Slack 的发展历程: 2010 年: Tiny Speck 完成 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 Accel Partners 领投。 2011 年: Tiny Speck 完成1070 万美元 B 轮融资,由 Accel Partners 和 A16Z 领投。同年 9 月 上线 Glitch(一款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11 月下旬,Glitch 下线“回炉重造”。 2012 年: Glitch 因为没能吸引到“一定体量的玩家”选择关闭。 2013 年:Tiny Speck 将重心转为 Slack(名称来源有二:其一是“Searchable Log of All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可搜索的所有通讯和知识日志”的首字母缩写;其二是松弛,表达对工作的一种美好希冀)。到 5 月份,Slack 被大约 45 家公司使用。 8 月,Slack 测试版发布(但他们对外并不说这只是测试版,因为担心大家认为“beta”这个词代表产品本身有缺陷、不稳定)。年底,Slack 登陆台式机,iOS 和 Android。 2014 年:Slack 于 2 月份公开发布。 4 月,Slack 完成 4280 万美元 C 轮融资,由 Social Capital 领投。8 月,Tiny Speck 正式更名为 Slack Technologies。 10 月,完成 1.2 亿美元 D 轮融资,由 Google Ventures 和 KPCB 领投。 2015 年:完成 1.6 亿美元 E 轮融资,由 Social Capital 领投。3 月其中央数据库遭攻击,为防范类似风险,Slack 引入双重身份验证机制。 2016 年:3 月,推出语音通话功能。4 月,完成 2 亿美元 F 轮融资,由 Thrive Capital 领投。10 月,与 IBM 合作,引入 IBM 超级计算机 Watson 的机器学习等功能。12 月,推出视频聊天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