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曾在 2015 年底与科技自媒体人阑夕对话时表示:“电商业务的成败将决定Keep的生死。如果Keep在 2016 年不能转型成为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那么Keep也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2016 年 4 月,Keep上线了商城,贴牌出售运动周边商品,这意味着从健身工具转向运动平台。不过,Keep电商业务成绩平平,销售SKU不多,加上运动类商品复购率低,并不能撑起商业化。直到现在,“运动商城”都在“探索’栏下的二级菜单。鉴于对于仓储、物流和售后的筹备时间考虑,Keep团队对于电商的投入并不多。在王宁看来,电商业务要拆出来成为Keep的一级入口,“至少还有一段时间”。 手握亿万流量,Keep 又把目光投向了线下。2018 年年初,Keep在北京华贸中心开出第一家线下空间 Keepland 。根据Keep提供的数据,线下运动空间以团体操课为主,截至目前,Keepland 已经开设了 14 家门店,总共服务过 18 万人次。 它希望借助 Keepland 解决这样的问题:当一个健身小白在Keep平台养成健身习惯、成为重度用户后,最终会成为线下的健身房用户。Keepland不仅承担着Keep的商业化使命,更重要的是要留住Keep最有价值的那批核心用户群,不然,Keep永远只是在为专业健身房教育用户。 不过,王宁坦言:“Keep提供的产品,不管是课程、还是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商品,都较为大众化,对于众多痴迷举铁或其他专业健身项目的人,没有太大吸引力。” 不管 Keep 如果讲述生态协同的故事, Keepland 最终都是要回到商业地产的运营上去。Keepland的运营负责人并未向 PingWest品玩透露坪效、开店成本以及对盈利平衡的预期。一位传统健身房从业者告诉PingWest 品玩,因为地产合同租期、运营方式,Keepland 目运营成本高出传统健身房,他所在的连锁健身房品牌并未将Keepland视为竞争对手。 从Keepland健身房来看,这种主打小团课的健身房目前也面临着用户争夺的危机,乐刻、光猪圈、超级猩猩、觅跑、公园盒子等品牌,都对Keepland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挑战。 Keep进入的沙拉轻食领域,也早已是一片狼藉。早在 2015 年小绿格蕾沙拉成立刚 4 个月就倒闭; 2017 年初南京的沙拉日记项目宣布关门; 2019 年 3 月,曾在三里屯策划过“斯巴达三百勇士”营销活动的北京甜心沙拉传出业务员停摆、管理层失联的消息。 几乎和 Keep同期生长起来的那批沙拉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高举高打一段时间后,融资基本定格在了 2017 年。除去沙拉店本身的运营挑战,沙拉市场的拓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王宁的思路是,围绕着用户,用户需要什么,就为之提供什么服务,先做起用户规模,再考虑商业化变现——这看起来近乎完美,但在各个领域,Keep 需要和更为强大的对手多线作战。而且这些业务的上线时间最长的也才 1 年左右,现下很难判定它们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更广的层面,围绕用户扩展业务、先聚拢用户再思考商业化的逻辑成为主流创业和投资逻辑。好的一面是,这给了创业者更大的宽容,他们有更长的时间去测试商业模式。这种逻辑也使得新一代互联网公司比第一代更有用户思维。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再反过来倒推资源组织模式和成本结构,而非像第一代一样,一开始就量入为出。 坏的一面在于,行业早早被透支。资本涌入、催熟的时候,风险同样被放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