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增长官(ID:zengzhangguan),作者:纯银,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知名产品经理纯银最近关停了他的创业项目「一罐」,并进行了商业失败的深度自我复盘,增长官第一时间授权刊载。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不适合做创始人,压根也不想做创始人。 之所以坚持这么久,一个原因是我不社交,也不求职,没人来挖我,没别的事情可以干;另一个原因是被沉没成本拖着,尤其是被面对投资人,面对团队的责任感拖着,直到最后沉了下去。 沉下去之后,我整理了创业 7 年最重要的教训: 1)原型测试是万物之源; 2)十倍目标是万恶之源; 3)战略、策略与同伴。 一条一条讲吧。 一、原型测试是万物之源 在我 12 年的产品经理生涯里,一共做了 10 款产品,其中开局最顺的是三款:「蝉游记」、「生辰」、「一罐」。 生辰太妖,就不说了,蝉游记和一罐的开局都有同一个共性: 在用力投入之前,已经经历过最小成本的原型测试。 2012 年有一款国外的 web 端相册叫 erly,首创横向滑动的图册样式。然后我用 erly 做了自己的暹粒游记——erly 并不是为游记而生,编辑过程非常痛苦,但强行做出来的效果还不错。 我用暹粒游记说服了技术合伙人加入,也拿到了天使轮投资。在这个有说服力的基础上,继续为游记优化编辑过程与呈现效果,对我来说并无挑战。于是蝉游记一发布,很容易获得了优质的种子用户,开局一帆风顺。 一罐的情况和蝉游记类似。生辰的心愿单只开发了 1.5 周,几年积累下来了上百万条心愿,有了打样经验之后,3 个人 3 周研发一罐内测版本,发出来数据就爆了,证明匿名社交产品有机会。这个机会多大还不知道,至少产品立住了,不会早早夭折。 作为另一个佐证,我看多抓鱼创始人的演讲稿,提到她最早验证产品模型,是在朋友圈里发起二手书交易,用一张 Excel 表单来管理。验证成立后,才真正立项创业。 几年前,业内瞎鸡巴嚷嚷「互联网思维」、 「产品思维」 ,有个屁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产品相对于传统行业最大的区别是,支持用极低成本研发原型产品,极低成本分发给目标用户测试,这才有快速迭代的机会。 如果新产品的存活率是 5%,在原型测试成立的基础上,存活率可以大幅度提高到 35% 以上。也就是说,无论你多急,先搞搞原型测试总是对的,除非产品太重,拿不出来低成本的原型,比如我做过的旅行攻略和视频编辑器。 那么原型测试有什么缺点呢? 它无法验证天花板的高低,受到小样本影响,也无法验证规模化之后产品模型是否成立。 比如说,一罐在原型测试阶段,是不会发现「对话阈值升高,关系升级缓慢」这个瓶颈的,无法预知数据高开低走,匿名社交的天花板较低。 又比如说,一罐发起聊*室和群聊前,做了大量的原型测试——内部叫 「打样」 。运营组提前设计上百个主题房间和主题群聊,再通过 uki 的自定义聊*室去模拟环境,也将不同渠道的用户拉到几十个 QQ 群里模拟环境。测试下来结果很乐观,一旦放到 20 万日活的环境里,数据却不符合预期。我们无法控制原型测试和规模投放的环境变量一致,也没有灰度测试的技术支持。 所以,原型测试只能大幅度提高生存率,并不意味着板上钉钉,但这已经是你能掌控产品命运最可靠的手段了。 这时你肯定想问:有没有原型测试不成立,规模投放成立的反例呢? 我没经历过,我不知道。 二、十倍目标是万恶之源 接下来讲第二条教训,令我最痛苦的一条教训:十倍目标。 先说个小段子。 一罐融资的时候,一位投资人问我,你觉得匿名社交能做多大?我觉得……我他妈不知道啊,硬着头皮说「1000 万日活」?对方的表情瞬间黯淡了下来,叹了口气说:「才 1000 万啊……也行吧」。 这就是投资圈的立场,可以赌输,要赢就赢一把大的。跟资本打交道,必须多讲big story。比如说一罐最开始的匿名社交模型,故事不够大,一家 VC 签了 term 之后又放了鸽子,解释说「想象力空间不大」。这事逼得我寻找 big story,拿出了话题社交的解法,也浪费了大半年时间。 但是—— 高阶产品经理都知道,十倍目标,三倍目标,一倍目标,采用的产品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