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 2018 年的爆款剧中都鲜有“流量小生们”的身影,《延禧攻略》女主吴谨言很少被大众知晓,即使剧火了以后她也难称得上是“流量明星”;《如懿传》则是由 70 后演员周迅作为主演。 不难发现,不管是大荧幕还是小荧幕上,流量明星都逐渐与爆款无缘,反而是老戏骨、老演员重新获得了观众认可和喜爱。 2017 年的爆款剧《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爆款电影《战狼2》; 2018 年的现象级电视剧《延禧攻略》,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 2019 年爆款电视剧《都挺好》,爆款电影《流浪地球》、《哪吒》……均没有流量明星光环,反而“达康书记”扮演者吴刚、“苏大强”扮演者倪大红等人成了中老年演员网红代表。 流量明星的失灵其实意味着普通观众成熟度的提高,在经过烂片密集的狂轰滥炸后,观众观影开始回归影片质量,追逐“PPT式”、耍酷式、卖脸式电影被认为是无脑观众的典型,观众对电影剧本、演员演技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商业层面上来看,流量明星的暴雷或许能让影视行业去除泡沫,更加尊重行业规律,对于行业发展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2014- 2018 的 4 年时间,“流量明星+大IP”的营销套路终于从巅峰到退潮。 “流量明星+IP”自带招黑体质流量明星以往之所以能带动收视票房,就是因为其广大的粉丝基础,但现在人们似乎发现,那些看似具有全网影响力的流量明星们,很可能真实能为之持续买单的粉丝并不太多。 虚假流量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但令人意外的是微博CEO王高飞在不久前“周杰伦蔡徐坤超话大战”中的主动爆料——为偶像超话打榜的活跃用户仅占平台用户的5%,而且周杰伦超话登顶当天微博日活反而下降了0.2%。或许在今天,我们已经严重高估了饭圈粉丝的规模及持续付费意愿。 “流量明星+大IP”本身的组合也是一个“招黑体质”,流量明星的演技等专业能力一直备受大众质疑,流量明星也都几乎都与烂片绑定,成为不少成熟观影者选片时的减分项,甚至部分观众会因为流量明星参演而拒绝观看。 13 年前“流量歌手”周杰伦参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今豆瓣评分5.5)时,大众舆论上也有过类似争议。 流量明星所引来的黑粉更是能把影片口碑评价拉低,在口碑评价对票房至关重要的今天,流量明星的出现意味着影片宣发方还要打一场饭圈的评分攻防战,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同样,对于IP改编的影视作品而言,几乎怎么拍都不能让原著党满意,自然也会天然招黑、获得低评价,反而是原创故事能摆脱这种原著党的包袱。另外,IP在营销推广中的作用可能也是被夸大了,不难发现大多数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用户)是通过爆款剧而了解到文学IP本身,而非曾读过原著才来追剧,IP的意义更多在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故事框架而已。 影视行业发展所刺激的观众审美提高,以及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口碑传播极速化,都让内容产业逐渐在回归内容规律本身,内容为王的时代似乎并不遥远。 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拷问影视剧对流量明星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商品代言、直播卖货,影视剧作为明星的个人作品,对艺人本身的星途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与其说是影视作品需要流量明星带来票房,不如说是流量明星需要优质作品保证粉丝关注与口碑传播,艺人本应该稳扎稳打对作品精益求精。 但问题在于明星本身的个人红利窗口十分短暂且难以预测,观众口味变化太快、流量明星的更迭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流量明星本身也会倾向于在大红大紫时迅速收割粉丝热情以求变现,不大考虑长效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流量明星大多是“烂片专业户”的原因,影片质量往往并不在流量明星的接单考虑范围内,流量明星玩的是眼球经济。 蔡徐坤从几乎默默无闻到全民皆知,仅仅是不到一年时间通过一部综艺带来的连锁反应,粉丝的快速聚集注定了粉丝粘性并不大,也许下一场综艺就能造出另一个流量明星,更年轻、更会唱跳rap、更让粉丝疯狂。 事实上,而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带货能力更多体现在“非作品”的商业代言上,而且似乎更多集中在小额消费品、消费电子、服饰等大众品类中。根据CBNData发布的《明星消费影响力人气榜》数据显示,杨幂长期霸占各季度榜单TOP3,成为公认的“带货女王”。但根据寺库发布的《 2018 微博高端影响力白皮书》却显示,尽管流量明星不断签约奢侈品品牌代言,但对奢侈品销售最具促进作用的明星反而是孙俪、彭于晏、小S、舒淇等非流量型明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