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试着解释,说大多数消费者就爱占小便宜,我们要留住有价值的用户。但没用呀,下滑就是下滑了。”他叹了一口气表示,部分创业项目的前两轮投资机构,只看后台数据。只要数据不行,任何理由都没有用处,“他们要项目的数据说话,这样才会有新的机构来接盘。” 如果数据做不上去,那么更高轮次的融资也就别想了。因为大部分VC在投资时都十分看重项目的数据报表。创业者若不“烧钱”,只是潜心做用户宣传,慢慢引导、培养用户的习惯,那么可能连A轮融资都拿不到。 “无论之前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充电宝,还是如今的生鲜配送、社区电商,其实都是如此。贵了用户不买账,认为互联网企业就应该是便宜,就该有优惠有红包,都已经习惯了。”阿忠感慨,无尽的“烧钱”做优惠和补贴,投资少的项目迟早被薅羊毛者薅死。 对于中小平台而言,若不做优惠,就没有数据,项目价值就无法量化,投资机构就不愿意投资。对于拿到了A轮B轮的“幸运儿”来说,烧钱可能会死,但是不烧钱一定会挂掉。烧还是不烧?都是个难题,“因为优惠期一过,被用户抛弃最终融不到后续投资的项目,我见得太多了。” 阿忠坦言,互联网企业经过过去几年的“烧钱”大战,已经在用户尤其精打细算的大妈大爷心目中,埋下了互联网思维=免费或优惠的念头。任何一个新创的互联网项目在诞生之初,都必须要经受被薅羊毛的长痛。 【结束语】 投资机构对于创业项目数据的追求,加剧了整个行业“烧钱”堆量的恶习,甚至已经成为难以根治的创业痼疾。即便那些标榜有可持续盈利模式、营造出商业闭环的项目,也会在最初的“烧钱”大战中被优惠力度大的同行击倒。 其实,时至“互联网下半场”,所有创业者都明白“烧钱”已经很难烧出用户的忠诚度,尤其是那些“弹药有限”的中小平台。但是冷不丁一个独角兽的诞生,总会激励着无数资本方和创业者,举着所谓“破坏式创新”的大旗,继续惯着“薅羊毛者”无优惠不消费的理念,将更多创业新项目带上了恶性循环的绝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