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张小旺,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医疗水准已经能够支持各个维度和难度的手术。 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这家号称“全球最大的三甲医院”, 2017 年,这家医院做了近 36 万台手术,每天的手术量在 800 台左右,这给护士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临床实践中,每台手术一般会安排两名护士协助医生来完成,而除了手术前的被服,护士往往需要根据手术的临时需求中断正常协助手术工作,多次往返于手术室和库房之间,准备耗材、药品等手术用物资。 琐碎重复又必要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说到底,患者的就医效率也因此被打了折扣。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了这一痛点。其自主研发了手术室高值耗材配送机器人,承担起了这部分琐碎的工作。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为载体、为医疗机构提供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研发、生产近 10 款医疗服务机器人产品。 上海仁济医院在 2017 年 9 月引进了这款机器人,到 18 年 8 月,每台钛米科技高值耗材机器人平均每天配送 33 趟,累计代替巡回护士走了 7320 公里,相当于 1830 万步。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晶告诉锌财经,从 2016 年底推出第一款医疗机器人产品至今,钛米的医疗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全国 120 多家大三甲医院成功落地,包括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以及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 潘晶开始酝酿自主创业是在 2015 年,此前,他已经在机器人行业供职十多年,曾在某著名外企担任机器人研发总监,为全球多个前沿机器人项目,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ReWalk外骨骼机器人、KUKA youbot机器人等提供控制器和控制算法。 彼时,医疗机器人市场刚刚起步。据BCG波士顿咨询数据,截至 2016 年 1 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74. 7 亿美元,预计未来 5 年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具体到国内市场,起步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情形下,进口产品的蚕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2016 年 10 月 10 日,钛米高值耗材配送AGV和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在武汉协和医院进入临床实验,钛米由此成功“破冰”。 以钛米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为例,潘晶告诉锌财经,这款产品进入病房后,每两个小时会自动对所有病人进行一次体检,同时帮助护士分发药物、告知患者服药方法。实时视频的交互也让医生以及护士能随时与病人进行交流。此外,人机互动增加了患者交流体验,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患者的情绪。 然而,医院这一特殊场景对新技术并非完全开放,如何打消医院决策者的不信任感,成了摆在钛米面前的一大难题,破冰之路也并不那么好走。 潘晶表示,在武汉协和医院向领导汇报时,院方最担心的就是机器人会否有安全问题,潘晶的回复是:“我不能保证没有安全隐患,但只要我们的产品有一次碰撞,我们就撤走”,此外,钛米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缴纳了保证金,一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钛米来承担相应的后果。 说服医院愿意尝试使用医疗机器人后,机器人如何确保避开医疗场景中大量的人流、病床和推车是摆在钛米面前的另一个不亚于自动驾驶的难题。 众所周知,手术室是一个高要求高风险的场景,在手术的整个环节中,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让手术受到影响,甚至失败。而医疗机器人在脱离人的控制之后,如何“不犯错”成了关键的一点。潘晶表示,这其实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在之前与院方接触的过程中,对方最担心的恰恰也是机器人“撞人”这一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钛米机器人在病床周围设置了“虚拟墙”,首先保证机器人产品不会进入到核心手术区域;再通过目前在无人车领域广泛应用的激光雷达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的避障能力。而在视觉维度方面,钛米则通过视觉技术将机器人的可视范围从一个平面调整到整个立体空间。 “机器撞人”的问题解决之后,“人撞机器”同样隐藏着潜在风险。为了避免这一风险,钛米在机器人上设置了背景音乐,辅以机器人的自识别系统以及自学习功能,实现了面临风险时提前发出被撞预警,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