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锌财经(ID:xincaijing),作者:翁一,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近日,针对以助贷、联合贷款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财新周刊》的报道《小微贷款的另一条路》认为,大数据风控无法解决小微贷款中的所有风控问题,继而详细推介了另一种线下风控的模式:通过客户经理队伍线下搜集风控信息、辅之以线上不断完善模型来有效服务小微企业。 IPC微贷的致命缺陷财新报道中提到的小微贷款的另一种模式,学名IPC小微信贷技术(以下称IPC微贷),系由德国IPC公司为金融领域提供的一体化的信贷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IPC微贷的核心要义在于线下人海战术,即银行分派客户经理线下调查客户的实际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IPC微贷依靠的是人(客户经理)的经验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笔者看来,该模式存在如下两个致命缺陷: 首先,这种模式成本过高。IPC微贷,究其本质,是传统贷款模式(主要针对中大型企业和大型基建等)在个人和小微企业领域的延伸。 多年来,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利用传统线下方式,通过银行网点和线下场景,触及这部分长尾客户。这种线下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新》报道中提到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常熟银行这些中小城商行,客户经理团队均超过千人。从贷前、贷后到最后还款,每一个流程都由客户经理人工服务,全程对借款人的财务情况进行盘查和跟踪。 这种模式在起步阶段极为艰难,需要不断投入人力,并经历长时段投入高于收益的时期。而当业务取得进展、获得一定的盈利后,就面临扩张的难题,如果要扩大服务范围,就必须投入相应人力,而成本考量依然是问题的核心。 其次,扩张难。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人力资本越来越贵,IPC微贷恰恰又是重人力资本。客户经理网络若要触达小微贷款用户的每一个层级和每一个个人,将要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现实中,也无从实现。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 2018 年末,中国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 9000 万家以上,但仍有数千万长尾小微企业处于金融服务空白区。这些长尾小微企业,超过90%融资需求在 50 万元以下,80%融资需求在 20 万元以下。如果推广IPC微贷,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多数银行出于人力资本的考量,将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的重心放在 100 万- 1000 万之间。 也就是说,小微贷款将依然呈现出“二八定律”所描述的状况,仅仅能够覆盖头部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80%的长尾部分依然无人问津。 如果让银行通过线下风控模式去服务剩下的80%长尾用户,风控成本必然超过潜在收益,难以做大,也不可持续。 有人曾对坏的商业模式做过总结:第一种,每增加一份营收,就必须多雇佣一份人力;第二种,无法横向拓展的业务,例如从一个地区扩张到另一个地区需要做许多额外的工作,还要面对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困境;第三种,需要消耗过多的原料和成本。毋须讳言,IPC微贷前两种模式全占了。 本质上,以IPC微贷为代表的线下风控模式,恰恰是造成银行只能服务20%的头部小微贷款客户的原因,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所在。现在要让拿问题去解决问题,不可能有答案,更不可能有出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