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石灿,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11 月,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南南乐县已经入秋。但在这座小城东南部古寺郎村的一大片平地上,却一片绿油油景象。 那是当地有名的古寺郎胡萝卜。 宋朝时期,古寺郎胡萝卜从波斯(伊朗)漂洋过海而来,在南乐县落地生根。因为肉质好,有中医药效,当地人爱吃,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申志刚的女儿在胡萝卜地上拔胡萝卜 但名气不代表销量。特色农产品古寺郎胡萝卜同样面临着 “怎么卖出去”的难题。申志刚和他的“依禾拼购”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11 月 9 日上午 10 点 39 分,“依禾拼购”的电商团队,在微信小程序后台上线古寺郎胡萝卜, 1 分 39 秒, 100 份古寺郎胡萝卜售罄。这种快速售罄的情况发生过太多次了,不久前,他们在“依禾拼购”里上架了 1000 颗大白菜, 5 分钟全没了。 “依禾拼购”创始人申志刚把这种“魔力”归结为——“微信生态系统和信任机制的加持”。 目前只在南乐县运行的“依禾拼购”,共有 3 万多用户,以售卖农产品为主。申志刚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11 月 8 日到 11 月 10 日,累计销售额超过了 20 万元。而南乐县常住人口是 47 万人,这片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开来。 在城市已经普及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像风暴一样席卷农村大地,与申志刚类似,安徽人庄志伟、福建人王志坚都是这片大地的开荒者。 他们都在寻找一个改变城乡消费结构的新答案,各自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出发,找到现在。他们已经摸着头绪了,那是一个通过微信生态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生态。 他们既要将互联网技术带入乡村,还要把当地情况与互联网本身结合,摸索出属于他们的创业经验。在有待深挖的下沉市场,他们成了新一代“互联网扫盲人”。 与上一代“互联网扫盲人”不同,他们放弃粗放型经济手段,改用了集约型经济手段,整体上来说,消耗较低、成本较低、效率高,经济效益回本路径短成了他们这代创业者的重要特征。 起“风”了 2014 年,申志刚结束 11 年的北漂之旅回到家。第二年,他把京东的农村电商项目“京东帮”带到南乐县,正式开启返乡创业之路。一年间,申志刚就把南乐县的营业额做到了两千多万。 那时候,申志刚经常一个人开车到京东在濮阳市附近的仓库,拉货回南乐县城,几乎每天一次。不论用户买了什么东西,只要有货,他就得去。一次,一个用户下单买了一口锅,他花一个多小时跑到仓库去提货,再把货物送到用户手里。 若长此以往单干,太难了,他想到了组建团队。 “现在创业,千万不要想着单干。”申志刚把“抱团取暖”看得异常重要。 2016 年初,申志刚又把美团外卖引入南乐,组建了数百名外卖小哥团队,每天为 2000 多名老百姓提供便捷餐饮服务。 以一二线城市为同心圆,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向外蔓延的速度极快,物流系统在革新,用户拿到商品的时间越来越短。同时,支付系统也在革新,最开始还要输入密码支付,现在摁下指纹、扫下脸就能搞定付款。 庄志伟是安徽省阜阳市最早接触商业版微信支付的那批人。 2016 年,他成为微信支付的中间服务商,跟伙伴们一起探索微信支付在当地的发展策略,主要面向餐饮店、服装店进行推广,试图通过变革商家收款的方式,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 庄志伟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那年,微信月活用户8. 89 亿,日均交易笔次超过了 6 亿,微信支付团队也投入超过 3 亿元扶持服务商,半年时间就扶持了两千多家服务商。但庄志伟认为阜阳市的市场还没有被挖掘,机会很大。 关于微信的变革还在继续。这次,发生在小程序生态里。 2017 年,微信正式推出小程序。同年年底,福建人王志坚第一次使用了微信小程序,他将和小程序的第一次接触,形容为“见到了天使抛来了橄榄枝”。 王志坚曾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的驻村工作队长,每个工作日都要下到村里处理各种事务。他最早在当地一个叫大洋村的行政村驻扎。那是离镇上最远的一个村落,每次去都要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他驻村几年后,才到镇政府从事群众文化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