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只要电脑能连上宿舍局域网,就能直接从这台 NAS 读写数据,用起来有点像一个共享的网盘,但存储服务器(NAS设备)就放在宿舍里。也正因此,读写速度能跑满硬盘,而且学习资料不会莫名其妙变成 7 秒教育小视频,不会被限速,也不需要办完会员再办超级会员。 从此,整个宿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理,NAS 还可以放在家里、公司、学校作为数据存储中心,个人也可以买来存取和备份数据。 简而言之,如果把数据看作钱,NAS 就是银行,钱太多,钱包(内置存储)装不下了,就存进银行(NAS),安全保管,随时取用。 科普完毕,回到群晖的故事。 2000 年,台北市承德路的一家酒店大堂,廖群正在面试一位年轻人,对方略显紧张。 聊着聊着,廖群抛出一个技术问题,掏出纸笔,要求对方当场用代码写下回答。 年轻人哪料到还有这种操作,顿时紧张起来,涂涂改改写了几遍后还不满意,便抬头问廖群:“请问,您能再考我另一题吗?” 这位年轻人叫陈予建,当时他以为自己一定会被淘汰,结果第二天接到录取电话。 “本来觉得没希望,后来他录取我,我就更想加入,想证明我可以的”,陈予建如今已经是群晖上海子公司总经理。 就在廖群面试的同时,翁英晖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一幢两层的办公室,挂上牌子,创业就正式开始了。 群晖的中文名字简单粗暴,两人名字各取一字:廖群,翁英晖 —— 群晖科技。 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英文名 Synology,Synergy(协同)+ Technology(科技),大意是群策群力搞科技。 陈予建回忆最初的氛围非常好,第一批招进来的 8 位工程师都是师兄弟关系,让公司有种研究生实验室的感觉。印象中,一百多平的房子布置了三四十个工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坐满。 这也恰好印证了群晖当时的理想和现实。 “最初大家想的是三年上市……”结果就在群晖创立的第三个月,“全世界(互联网)都崩了。”陈予建说。 2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从 2000 年 3 月开始,互联网早期的辉煌引来一群有能之士,也招来各路牛鬼蛇神。烧钱融资、公关秀、媒体吹捧,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造假,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想象过于美好,在 1999 年前后,很多根本不盈利的公司都上市了。 拿到钱的一些科技公司挥霍无度,最终无法掩盖他们盈利不利的问题。于是乎,一场万人期待的完美演奏因为滥竽充数者太多而整段垮掉。 那场寒冬究竟有多冷?那几年丁磊想卖掉公司,没人接盘。IDG和李泽楷趁着南非财团接盘,赶紧抛出腾讯这个烫手山芋,连如今全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的思科也在那几年最高跌了90%市值。那感受大概相当于你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少了一位数,揉揉眼以为看错了,结果没有。 那几年互联网的鸡飞狗跳,简直和前几年的币圈有的一拼。你还别说,当年纳斯达克在 2000 年的的走势还真跟币价的走势还真有点像。 也不知这是群晖的幸运还是不幸,创业早年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腥风血雨挺过来的公司,后来许多都成了巨头。只是在那个当下,日子肯定不好过。 原本准备高举高打,却遭遇灾年,头三年,群晖的收入起起伏伏,由于持续的技术投入,以及两位创始人不希望公司运营受外界影响,坚持不接受创投注资,公司资金一度见底,直到 2003 年才盈亏平衡。 除了市场不景气,另一方面,做软件授权的困难程度远超想象。不光要考虑软件开发,还涉及软硬件的兼容,需要硬件厂商的配合。 “想要像微软一样售卖软件,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健全的硬件环境,大家不要忘记,当初微软有个说法叫 Wintel,因为他和 Intel 有一个很强的绑定关系。并且还需要有很多其他相关制造业去符合他的规范,这是一个很漫长和冗杂的事情。” 陈予建说。 除此之外,微软还有完整的售前到售后的流程体系,看似简单的背后都是“台下十年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