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 很多年前,这条标语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交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交通建设投入,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先进交通工具的大规模应用,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今年 9 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国家为中国交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同时也为交通相关产业的发展制造了一个政策风口。 12 月 10 日,百度地图举办生态大会,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生态全景,开放八大类应用能力,面向智能交通、共享出行、快递物流等多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发布行业首个地图开发者发展趋势报告;并且联合九大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智能交通联合实验室,推动交通领域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正在用自己的实践来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交通强国”变局下,地图成为驱动交通发展新力量根据“交通强国”战略的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到 205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2050 年或许还有些遥远,但《纲要》描绘的 2035 年交通蓝图显示,届时我国要基本形成“两个圈”,即“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 所谓的“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为“都市区 1 小时通勤、城市群 2 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为“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达”。 丰满的理想必须用丰满的现实来填充。 实现“交通强国”目标,除了继续扩大路网建设和运输装备的升级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交通强国”战略对此看得很透彻,修路和“换车”只是补短板,真正形成质变还得用新技术对现有的“交通”概念和管理手段进行颠覆,因而《纲要》提出要“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 如果对“交通强国”战略进行总结,即中国交通要完成三个关键性转变: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各种创新力量中,自动驾驶技术被寄予厚望,被视为助推“交通强国”的重要力量,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能力之一,很多行业专家认为地图也可成为“交通强国”变局下驱动交通发展的生力军。 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构成交通的三元素人、车、路都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地图不应是静止形态,也要适应其中的变化,经过AI赋能的人工智能地图可利用其数据获取能力,并通过数据处理能力提供比以往更快、更精准的城市交通状况分析及预测,对影响交通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洞察,分析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并基于分析结果进行宏观调控。 在百度地图生态大会上,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王笑京也表示:“百度地图可以利用自身数据和技术优势,优化出行服务、创新多样性共享平台,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站在“交通强国”的政策风口下,百度地图又一次抢跑了。 助力“交通强国”,百度地图的杀手锏依然是AI与生态根据百度地图生态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百度地图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突破 1200 亿次,日均轨迹里程 20 亿公里,注册开发者数量达 180 万,服务超过 50 万个移动应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 除了定位和导航,百度地图在“交通强国”战略中又是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呢?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和“生态大会”各取一个关键词,百度地图采用的是“AI+生态”的组合打法,并以此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1、地图的价值不只是导航,还应包含交通的安全与高效 作为一个工具型应用,地图最大的价值就是定位与导航,光靠定位与导航能够实现“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定位和导航永远无法追回因交通拥堵所浪费的时间,也无法挽回因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长途物流,其中更是充满各种变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