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眼镜店配眼镜的人都很吃亏。”刚毕业的 90 后职场人马力告诉新芽Newseed(ID:pelink)记者。起因是马力想换副新眼镜,看中一副 2000 元的眼镜,虽然喜欢但无奈价格太贵,只能悻悻而归,“结果过了几天发现淘宝上才400。” 马力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去线下眼镜店配眼镜了。 眼镜行业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20 元的镜架, 200 元卖你是讲人情, 300 元卖给你是讲交情, 400 元卖给你是讲行情。” 这背后揭示出的行业“暴利”似乎早已是公开秘密。然而现实中,街边的眼镜店往往撑不了几年就倒闭,一茬接一茬的换,连已经上市的头部企业博士眼镜,也逃不过“开两家关一家”的魔咒。 一方面,传统品牌卖的贵,赚的少,举步维艰;另一方面,LOHO、JINS、木九十等新零售品牌在各大商场、购物中心悄然崛起,吸引着90、 95 后们的注意力。一场新老品牌的对决,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开始上演。 洗牌、重塑,一场眼镜行业的拐点正在来临。 暴利的秘密:成本 10 多元,卖价 1000 元 门店售价 2000 元的眼镜,淘宝上 400 元就能拿到手,眼镜行业究竟有多“暴利”? 随着眼镜行业第一股——博士眼镜的上市,行业利润的秘密被公之于众。其年报数据显示,从 2014 年到 2018 年,博士眼镜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73.02%、75.78%、75.74%、76.47%、74.12%,平均超过了75%。 一副售价 1000 元左右的眼镜,制作成本只有十几元。然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博士眼镜经营的净利润率不到10%。究其原因,租赁支出和人工成本吞噬了相当大一部分利润。同样,这也是传统眼镜零售行业的通病。 街边的小眼镜店日子也不好过。“首先,没有品牌效益,其次,房租、机器、人力成本加起来要十几、二十万,基本上前两年是赔钱的,第三年才有可能慢慢回本。”眼镜店主梓辛告诉新芽Newseed。 在博士眼镜的扩张历程中,也是开开关关。 2018 年,博士眼镜新开门店 74 家,其中直营门店 66 家,加盟门店 8 家;同期,关店 46 家,其中直营门店 42 家,加盟门店 4 家。截至 2018 年年末,共有门店 405 家,其中 377 家是直营店, 28 家是加盟店。 如此看来,“暴利”的眼镜行业也没那么风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博士眼镜盈利的20%以上竟然来自银行理财收入。 据博士眼镜最新发布的 2018 年业绩预告显示, 2018 年净利润盈利 5700 万元- 6200 万元,同比上升9.2%-18.8%。其中来自银行理财的收入约为 890 万元(注:1- 9 月投资收益为 668 万元,月均收入约 74 万元,未考虑亏损情况),来自政府补贴 634 万元,两者共计 1524 万元,至少占总盈利的20%以上。 保本理财,即使老牌眼镜玩家,日子也不好过。 电商是最大的敌人? 眼镜实体店“暴利”不再,在许多眼镜店主看来,电商已经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客人来店里挑镜框试戴,然后说回去想想,过两天再来,但其实很多人就是去淘宝买了。”梓辛告诉新芽Newseed。 跟梓辛在一条街上开店的同行,去年关掉了实体店,转而做起了淘宝店铺,“淘宝店铺一年的运营费用要 20 万左右,和我之前的房租、管理费相比贵了 5 万多,但是买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几倍,收回本钱还是没有问题的。” 店主们被迫转型。 在消费链的另一端,消费者们早已对网上购买眼镜颇具心得。有了一次经验后,马力总结了眼镜 2 折价格的绝杀技: 1、去公立医院验度数,拿到度数、散光、瞳距等数据; 2、去线下眼镜店假装要买,试一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 3、拿着眼睛的数据和适合的款式去淘宝搜索适合自己的店铺。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线下眼镜店 1000 元的眼镜,一般200- 400 即可到手。 然而,电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验光和配镜类似一个医疗过程,线下体验同等重要。 梓辛就曾遇到客户在验光试戴时,一切正常,回去戴了2、 3 天后出现不适,回店多次调整的情况。线下店的好处在于,“验光师会为客户重新进行验光,把屈光度数进行调整,并免费更换新度数的镜片。”而网店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资本的流向也佐证了纯电商并非眼镜行业的最优解。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资本推动国内眼镜电商兴起的时间是在 2014 年- 2015 年, 2015 年投资事件最多,共 16 起, 2017 年投资金额最大,共9. 4 亿元人民币,到了 2018 年双双回落,投资事件仅 4 起,投资金额跌至 8 亿元。 截至今年 11 月, 2019 年并未发生任何一起关于国内眼镜电商的投资事件。 新品牌的崛起:绕道“围剿”老品牌 目前,中国的近视现状堪忧,近视患者人数差不多 6 亿,几乎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50%,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