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时候,陈诚的民宿入住率连续几个月都能保持在95%以上,到了劳动节和国庆节这种适合出行的节假日,入住率更是达到了100%,甚至加价难求。即便是淡季,也依旧能达到40%左右的入住率。 不过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进入 2019 年之后,陈诚明显感觉到了不同——民宿在旺季的入住率陡然降至50%-60%,“基本每天都会有空房。” 陈诚陷入到两难的境地里:关店,亏损;开店,没有客流量,亏损更大。 “长痛不如短痛。”陈诚觉得,民宿行业是一个比较“脆弱”的行业,而且抗风险能力太差。“如果不是自由物业,也不是连锁品牌,那么这个行业真的不适合你。” 非自有物业,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二房东”,他们手中往往有多套房源,同时雇佣保洁、管家经营管理,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相对高昂,一旦长期处于低客流量的状态,资金链很快就会断裂,甚至倒闭并背上债务。 如果说客流量只是民宿主难以把控的变量,那让民宿主根本无法把控的变量就是房租成本了。而且是位置越好的地段,房租就越贵。 房租年年递增,一方面直接提高了民宿主的开店成本,另一方面利润空间也被大幅压缩。 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很多民宿主为了提高客流量,也为了对冲高昂的房租成本,于是打起了价格战,一家低过一家,就看谁能扛到最后。 卢楠楠就是在这种价格战中败下阵来的,“一些同行打价格战打得毫无底线,其目的就一个,干死别人,活到最后。” 民宿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不同于酒店旅馆,发展至今,民宿似乎总是和情怀、小资等个性化绑定在一起——这也是能吸引客流量的差异化打法之一。 很多民宿主都是长租下一些物业,进行装修后再经营。陈诚简单的算了一笔账,如果以 15 个房间规模的民宿计算,基础装修、家具电器、以及民宿的风格营造,至少需要 50 万以上。 更无奈的是,民宿的个性化装修很难快速进行复制扩张,这是一种低效的非标准化模式。而且民宿开得越久,装修就一定越破旧,按照行业规律,基本4- 5 年左右就要翻修一次,到时又要投入一大笔装修资金。 相比之下,连锁酒店走的是高效的规模化、标准化模式,通过规模和标准,可以达到压低装修成本的目的,而且后期的维护性装修也是相对可控的。 “民宿行业已经不是红海了,而是血海。”陈诚说道,“如果入住率低于70%,那基本连日常运营的成本都不够。” 这还没完,人工成本、水电费和维修费也是民宿主不得不承受的支出,尤其是维修费,随着年头增长,水暖、空调、热水器出现问题的次数会越来频繁。 “单是这些成本支出,基本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了。”陈诚告诉「Wise财经」,“太多无法预知的风险和阻碍都压在了民宿主身上,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卢楠楠和陈诚的看法基本一致,她认为民宿生意只是看起来赚钱,但投入产出比实则极低,装修几十万,租金又几十万,而一单才几百块钱,还要被迫跟同行打价格战。“先别说回本了,能活下来就算是烧高香了。” 陈诚不得不承认,经营民宿只是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却困难重重——除了成本支出和客流量走低以外,还有一个始终无法绕过的困难。 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一家城市民宿想要取得合法经营权,需要至少 6 个证件: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特种行业许可证、消防检查合格意见书和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而想要取得齐全的证件,对于个体民宿主而言无异于难上加难。 很多个体民宿主只能无证经营,游走在灰色地带,经不起严查,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草木皆兵。 也有对民宿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的。 “不可能一直是供大于求的状态,等达到一个极限值后,民宿行业就会进入平稳期了。”个体民宿主欧阳认为,某些地区的民宿过剩,是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必经的阶段。 在欧阳看来,只要有客流量,就意味着抓住了民宿行业的生命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