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一般都具有和所在社区接近的气质,于是可以自然的习惯并乐意应用该社区的平台进行符合风格的内容创造,所以不同的社区最终产生的内容和人群,气质都不同,发展趋势也不同,这关乎你的定位、设计、运营手段和管理方式,这大概是一个社区产品的PM应该考虑的事; 后者阅读者,未必能够深入参与到社区中,但是他们对于该社区的气质或者内容有需求,他们需要这个社区创造出的内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关乎产品的内容挖掘展现体系、内在逻辑和易用性,这大概是一个社区产品运营型PM考虑的事。 两种用户都很重要,他们的黏着力实际上差不多,前者并不比后者高,也并非一定比后者重要(很多人对此问题有误区,比如凯迪、西祠、网易之类,所以最终没有做到本可以的高度),社区永远是一小部分人创造,其他多数人被满足,前者参与者需要我们去投入,鼓励他们参与共同建设,他们重视成就感。 然后我们希望后者阅读者因为我们的建设而有满足感,有阅读并参与社区生活的群体优越感,这是自然的社会学大众对小众的崇拜和阶级归属意识,这意味着你只要经营好前者和体系基础,就不需要再过分费力去鼓励后者,这也是运营的节约之处,社区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希望后者的这些人,这么多人能开始对我们投入他们的时间、精力、财力。 上面说基础的设计,所以如果要经营社区,就得考虑好产品是否顺应用户形态和需求形态。 对于豆瓣来说,边江指出了他的最大问题就是用的人有限,这里面既有一些客观条件导致的先天问题,但深层次的主要问题还是“以人为本”作的不好,即我们每次做活动都会问的问题——期望一些用户参与后,获得什么,用户为什么要参与。 我们用豆瓣的感受就是,我们在贡献着我们的感受和心得,我认为很有价值,但是是否得到呼应不知道,我没有太多社区应有的成就感、归属感,豆瓣的圈子人气一直有限,有社区雏形的架构但没有社区性这是一个限制它的问题,豆瓣的组织形式目前以物为本,以热门的书、热门的音乐为基本单位,若过渡到以人的兴趣群落为本我想它需要一些时间。 相反,Mysapce在经过一个阶段后,就过渡为以人为本的社区,感觉上Myspace内在更类似是基于个人展现的SNS,他们很可能从微软的一些试验产品得到了启发,我觉得他们后来这样做是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的,实际上Myspace刺激大家交流的一个根本在于个人自我表现的需要,所以它能在经过基本的积累阶段后,迅速的发展起来,而豆瓣如果不努力研究明白Myspace等成功SNS产品的核心气质,是很难获得类似Myspace那样的迅速发展的。 我不能确定豆瓣最终能否做成大的社区,因为它的出发点确实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只是从目前情况看,他们还没有摸到迅速膨胀的窍门,还停留在初期积累的平台阶段,如果他们不快点改好这些问题,就意味着需要在社区其他层面的运营推广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社区都如此,大家都可以看出不管是水木清华、一塌糊涂、贴吧、天涯、mop,从一个规模到下一个规模,发展时间点不会是偶然的,不会是完全靠内容、用户自发积累发展就能完成的,大家手段不尽相同,都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着手努力的。 每个社区的发展都可以找到原因,同样,想发展社区,也都同样需要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认真看现象都能找到问题,然后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为社区创造膨胀的可能。 百度做到SNS老大的最大好处还是我们是搜索,同时又有了一个已经成型的社区。 这个优势让我们的确会获益很多,意味着即使我们的动作稍微慢一些,只要已有服务不出现下降,不让已有用户过于失望,和出现真正彻底的不同质替代平台(这个很难,还得考虑用户接受程度和迁移,所以短时间内确实不成为问题),我们都会拥有一些主动权可以把握。 具体的操作,除了边江提出的几个整合,按这个思路我觉得不妨直接简单的考虑好。 首先每个社区的产品经理都需要统一明白下个阶段的重点是百度的大社区,不光是单独的产品,大家都理解我们的SNS是多个产品构成的,这样各个产品的规划思路最好能更多的统一,掌门人、贴吧等除了考虑人气、信息等的聚合外,也要考虑展示等运营层面的问题。 其次,未来的脉络串联主要是依靠空间、圈子来实现,我们要把这块做好,然后一定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得共享来让我们的“圈”去成长,现在我们需要挖掘每个产品的优势资源,根据优先级确定重点去推出来的节奏,比如如果认为音乐的时机最好,贴吧的音乐类吧,核心用户,掌门人的类似资源,可以通过圈的诞生来推出,集中力量奠定优势地位,产品我们自己做牢靠,然后运营风险想降低可以简单点去随竞品方向动而动。 由此想到,我觉得我们的社区产品经理需要有人统一的考虑用户关怀和整合,比如yangyong负责个人信息优化,就需要眼光放开,不光考虑贴吧和PSP产品怎么做,而是把用户作为整体产品来规划。 再比如知道,我始终认为“知道”如果用户气质、群体性、事件性激励做的能更具体一些,能有更多的基于用户的细节处理后,应该可以在参与人群和参与积极性方面再有增长空间。 目前的流量增长有些依赖网页,当然目前的外界品牌和外界对用户高端的气质认可程度已经很好了,所以自身的群体发展若再重视一些是否会更好?之前xiaomeng开始着手做的用户团队、包括我们开始系统计划的运营活动类推广方案,都应该再重视,再挖掘,目前作的都还不够系统。 Robin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担心是否成立,上面的陈述作为我的看法;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做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