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华西村盘点家底,固定资产100万,银行存款100万,另有3年口粮。这在一包烟2毛钱的年代简直富得流油。吴仁宝一回来,打算继续盖厂兴业,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下来,全国农村要搞“包产到户”,给吴仁宝又出了个大难题。 中央精神一下,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如火如荼。吴仁宝却不忙,带人先在河北、河南考察一圈,最后决定不分地,还交代一句:“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
这简直是和中央精神“对着干”,吴仁宝却有一番精打细算:华西人均半亩地,分了种地就得穷死;咱集体经济最发达,正是集中用地办工业的好机会。结果华西村没分地,吴仁宝出门考察还有了意外收获,他要建个做农药喷雾器的药械厂。 想法一出,马上有人反对。当时有句话:“包产到人,农机关门。”农具、农机行业都不景气,还上药械厂?吴仁宝的看法则不同,以前农民种地,打药治虫都大队承担,有十几个喷雾器够用了。如今包产到户,家家户户要买农具喷药,市场无比巨大啊! 可大家仍然不理解,那为什么农具农机遇冷呢?吴仁宝在考察中发现,农民土地刚分到手,手头钱还不多,大都靠暂借农具维持着。等过两年农民富起来,加上原有农机具损耗更新,整个行业就要爆发啦!一席话说得众人心服口服。 1983年1月,华西药械厂诞生。由于市场时机抓得准,仅1984年就大赚200多万。 赚来的钱积累起来扩大再生产,华西的塑纺厂、板网厂、织布厂接连拔地而起。1985年,吴仁宝带着100多村民跑南京雨花台宣誓,决心苦战三年干成“亿元村”,否则全部家产充公! 很快,吴仁宝碰到了一块硬骨头。 1985年夏天,吴仁宝密切观察市场,感觉新一轮建设高潮在即,铜铝材必火,想赶紧建成一家铜铝材厂。但这种厂技术工艺复杂,吴仁宝本想去苏南一家铜铝材厂参观考察谈合作,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人家连车间门都不让进。 吴仁宝气愤不已,你不让搞,我偏要搞得大获成功不可。 很快,吴仁宝打听到上海铜厂党委副书记张金龙是江阴同乡。这家厂技术先进、设备富余,吴仁宝便下定决心要攀“高亲”。当时,拉着上海铜厂搞联营的好几家,甚至包括张金龙的本村老家。吴仁宝赶紧定厂址、修厂房,真心诚意求合作。结果张金龙考察一圈发现,其他地方啥没有,华西村只等进设备开工了,最终将这笔大投资敲定。 厂子一建成,华西出产的铜铝材板质量上乘,却因为没知名度,加上人们对乡镇企业产品不放心,市场意外地不买账。吴仁宝看准难点,挨个攻克。他先是拿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质量认证,给客户吃下“定心丸”;接着,又带销售人员四处推销,与客户“约法三章”:保证交货时间,质量不满意包退,价格比同类产品低2%~3%。好东西禁得起比,大客户们发现华西铜铝材板价格便宜量又足,数百吨的供货合同接踵而至,很快闯出了名堂。 办了这么多厂,吴仁宝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他坚信,市场不相信眼泪,但相信质量和诚意。以前华西村民笨嘴拙舌搞推销,人家一听就觉得,要么是伪劣产品,要么是江湖骗子。在吴仁宝看来,农民要想赢市场,只有用质量开道、用诚信叩门,才能杀出条血路。 80年代初,跑推销的村民意外说起东北只用麻袋、不用编织袋的习惯,引起了吴仁宝的兴趣。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袋装需求极大,但东北老百姓却认定编织袋没麻袋结实。找到原因后,吴仁宝要求工厂做出比麻袋更便宜、结实的编织袋,100斤的沙子装进去,3楼扔下都不破。就这么个质量上的单点突破,一举打开东北市场,把个小小的编织袋都做得供不应求。 整个80年代,吴仁宝创造了波澜壮阔的“造厂时代”,华西由此成为产值超亿的富裕村。华西经济常年以20%的速度稳步递增,这里面,吴仁宝又有诀窍。
多年来,吴仁宝始终坚持“少分配多积累”。村办企业工人每月只能领一半工资,其他作为企业流动资金,年底才兑付;奖金则是工资三倍,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按股分红。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没有财产支配权的表现,但华西村民都支持这种“股份制”。吴仁宝则认定,企业要发展,不能靠贷款,只能自我造血、自我积累,才能走上良性轨道。 然而“人无横财不富”,吴仁宝精准研判趋势的“神迹”,很快令华西村迈进“暴富时代”。 暴富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