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的业务关闭了?” “对,业务关闭了,明天早上公司会有正式通告,可以看通告,我现在确实不方便。” 2017年3月晚上10:30,友友用车的联合创始人李宇正在家里带孩子时,接到一个说话很不客气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人表示现在想对她进行采访。 “我正在哄孩子睡觉呢,明天再采吧。”李宇说。 对方不再说话,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一篇名为《友友用车倒闭:办公地点人去楼空、用户退款无门》的文章登上了媒体头条。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压根就没有想真的采访我。”李宇对腾讯创业说。 实际上,在准备关停友友用车之前,李宇和合伙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平台用户办理退款,但最终仍有7%的用户联系不上。此时友友用车的业务已经停止,只能关停线上服务。 恰逢“3·15”,剩下那部分未办理退款的用户发现无法登陆友友用车App后,开始着急起来。而媒体则闻风而动,关于“友友用车恶意卷款跑路”的新闻迅速蔓延开来。 实际上,后来李宇在项目关停后接受的大部分媒体采访都是出于“无奈”和“被迫”,她为了能够澄清自己并没有“恶意卷款跑路”,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各种媒体阐述自己的失败经历。 虽然这种感受像极了在她的伤口上撒盐,但为了能够澄清事实,李宇做了多方努力。 此刻,“卷款跑路”的风波已经过去。但对李宇来说,这家经营了3年的公司已经被折腾地够多了,融资、转型、关停,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着公司的盈利点和存活策略,也在为了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逐渐进行退让和妥协。 但是,在共享经济最火爆的时候,它却成了“失败典型”。 2015年,汽车分时租赁开始在国内逐渐升温,虽然“共享经济”概念的兴起为其加持,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动。 而共享单车在短时间内的疯狂融资,也将短途出行领域瞬间推向高潮。 腾讯创业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涉足的汽车分时租赁领域的公司目前已达36家,其中,已获得融资的项目有15家,有3家已经走到B轮后。仅是在北京地区铺设网点的项目,就达到了19家。《37个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全盘点:看一年之后谁还能活着》 行业正处在大热的风口,各色玩家们激战正酣,而友友用车的突然溃败则成了这热闹场景中的第一盆冷水。业内因此一度引发关于“汽车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的大讨论。 “我从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李宇顿了几秒钟,说。 为了用户体验,从P2P转型B2C 实际上,友友用车之前叫友友租车,最早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私家车共享平台。
(友友用车融资/转型历程表) 2014年的P2P租车行业中已经有不少玩家,PP租车、凹凸租车和宝驾租车都是当时发展较快的企业,友友租车也算其中融资较为顺利的一员。 但P2P共享模式有很多难以解决的痛点,比如私家车服务很难标准化,用户订单响应不及时,接单率参差不齐,P2P租车模式获取车辆的成本很高但效率却不高。 一年多了,友友租车依然很难获得用户好评。 因此,为了获取更好的用户体验,友友租车在2015年打算转型为B2C模式。 “70%的用户需求还是只能通过B2C的方式来实现,B端有大量的自有车辆,最主要的是,能提供稳定、标准化的服务。”李宇说。 实际上,在此时的P2P租车行业,价格战已经打得极为焦灼,进入门槛低、监管难,导致行业发展并未想象中的如此顺利,很多P2P租车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 斟酌了很久,2015年10月,友友租车正式转型为B2C的分时租赁模式的友友用车。 李宇坦诚地说,在转型的头三个月,他们并未考虑过关于如何盈亏平衡的问题。“不是我没有考虑过盈亏,而是在做之前,根本不知道盈亏比到底会是什么样。” 但友友用车仍在北京进行了小范围测试,投放了车辆到部分小微企业的写字楼,发现需求爆了:高峰期常常会发生15个人抢1辆车的场景。 测试期的成功给了李宇很大信心。“共享汽车一定是未来的方向,只不过谁都算不好哪天是这个模式盈利的时候。” 要利润,还是要用户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