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2年,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却早已超出了12年,足足影响了几代股民。有人说,没有和它有过交集的要么是小字辈,要么就是股市没有入门。它就是资本江湖赫赫有名的中经开,一只曾经翻江倒海的股市“不死鸟”。 1988年4月26日,中经开含着金钥匙横空出世,注册资本金折合人民币7.4亿。最初的任务不过就是“办理农支农资金的拨款回收手续,相当于一个财务公司”。但是作为信托投资公司中的“贵族”,其独特的股东背景注定日后必是一条“人中龙”。 起初一段时间,中经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做事的风格非常稳妥,不做风险大的事情”。是的,中经开完全用不着为生存而发愁,每年财政十几亿预算外资金都交给公司拨付,而且“不可能一次全拨完,账上余款的利息就足够公司用的了”。 当然,中经开不满足于此,尤其作为“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托公司,其业务范围涵括投资基金、并购、投贷联动、证券投资、私募业务等等方方面面“远看像银行、近看像保险,侧面是投行,仔细辨认才知是信托”。 所以,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信托公司都处于野蛮生长。 中经开也不例外,仗着股东背景雄厚,四处出击,“哪里人多,朝哪里钻,哪里热,投哪里”,不过到了1993年底,公司不但没有赚到什么大钱,相反还搞出一堆问题,“内部资金管理混乱,甚至对财政预算外资金回拨项目也出现了几亿元的亏空”。 就在此时,天上掉下个国债期货。为了将功补过,中经开便一猛子扎了进去。 你知道的,1992-1995年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三年。自从92年邓公南巡讲话后,各地大干快上,固定投资、货币发行也出现加速,结果带来了高达15%以上的通胀压力。 于是国家赶紧踩刹车,紧急叫停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唯一保留了国债期货品种。 国债期货不是新玩意,上交所早在1993年10月就已推出,只不过此前一直不活跃。 当时老百姓有钱,地方政府有钱,中央兜里却没钱,于是国债提到前所未有的议程。为增加吸引力,商定由国家财政对国债采取保值贴补“1994年10月保值贴补率为8%,当年年底已经突破10%”。 如此这般,门可罗雀的国债期货一下子火爆起来。到了1995年,国债期货日交易金额就从几十亿迅速攀升到四、五百亿。全国一下子冒出6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各路神仙开始云集国债期货。 交易的主力品种是327国债。那是一款1992年发行,1995年6月30日到期兑换的3年期国债品种,总共240亿。也正是从1994年10月开始,327国债一路绝尘,从110元一直上涨到1994年底的140元,4个月上涨了27%。 国人好赌你知道的,而做期货最大的好处就是带杠杆。当时规定的国债期货保证金率为2.5%,也就是说缴纳250万保证金就可以做1亿元市值的交易。27%的涨幅是个什么概念?3个月就可以赚上10倍!那不比抢钱还厉害! 当时有一个南方客户,上午打电话回总部“能不能再筹1000万砸进去?”,结果仅仅过了1个小时,电话又来了“1000万不用筹了,刚才已经赚出来了!” 到了1994年底,市场上形成了两派,一派以中经开为代表的看多派,一派以万国证券为代表的看空派。 万国证券是谁?当时江湖的一个口号就是“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管老大更是被尊称为“中国证券教父”,他的背后是一大批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辽国发的高氏兄弟。 兄弟俩人都是我国早期资本市场的大炒家“股票、期货、债券、资金拆借,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春节过后,市场传闻“上头又将提高保值贴补率,327国债将会以148元兑付。” 对此,万国的管老大掷地有声“不可能!宏观调控第一条就是治理通货膨胀”,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任何理由再提高保值贴补率,否则国家会支付10多亿元的利息”。 但是,中经开做多的理由更直接“15%的通货膨胀控制不住,保值贴补肯定会涨”,国债保值补贴一涨,327国债的兑付价自然跟着涨。中经开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的背后是漫山遍野的散户和中小机构。 2月22日对峙达到巅峰,双方在147元附近大量增仓,当时万国证券持有200万口的空单,“327合约每涨1元,万国账面上就将浮亏4个亿”。 肉搏战最终在2月23日清晨打响。关键时刻,国家公布327国债兑付利率“不但提高,而且超出预期的148元,一下子提高到148.50元”,形势对中经开非常有利。 结果早上9点半一开盘,中经开就用300万口的多单将前日的148.21元收盘价一举推高至150元,一直维持到下午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