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苦的事情是,这个员工前一天还加班到夜里11点,可我心里清楚,明天早晨我就会请他离职。”妙计旅行创始人张帆说。 得让那些“兄弟”离开,张帆心里清楚这一点。 哪怕他们曾经并肩作战,一起度过无数个997的日子,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但张帆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就是拖着大家一起死”。 与此同时,妙计开始转型B2B。而起初,妙计是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C端用户提供定制旅行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 曾经的妙计有颠覆整个旅行产业的雄心,现在,张帆更想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张帆创业之初就拿到了晨兴资本和东方弘道600万美金的A轮融资。2015年9月份,妙计还是一个内测版的App,就又获得了2000万美金B轮融资,由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晨兴资本、DCM跟投。融资节奏稳定保持在每年一轮。 作为资本的宠儿,当时张帆对于颠覆整个旅游行业信心满满。他确实有这个底气,妙计的技术团队成员几乎都来自腾讯、搜狗。用张帆的话说,能“碾压”旅游行业的任何一个公司。资本也正是看中这一点。 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张帆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也蕴于其中。 “我裁掉了公司一半的人” 2016年的6月,是张帆创业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因为裁员,他前所未有的焦虑、失眠、吃不下饭。 但他必须要做决定,短短一周时间,“我裁掉了公司一半的人。”张帆说。 哪怕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他还是坚持亲自去和每个裁员名单上的人谈。挨个跟员工道歉:“是我的决策失误,但很抱歉这个结果要让你来承担。” 张帆的错误决策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将团队从30人扩张至160人,增员4倍。张帆过于乐观的估计了行业形势。 拥有优秀的团队,“账上又趴着一个多亿”,于是他就抱持集齐卡片的心态寻找优秀的人才。“这个人太优秀了,暂时和业务没什么关系也招来,我先备着”。团队迅速增员,大量的高薪技术员工带来上千万的成本。但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战斗力。 张帆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整个裁员过程,最让他心碎的是一个实习生。张帆还记得那个女孩在知道自己将被裁掉之后,立刻就哭了,然后问HR是不是因为自己上周请了一天假的缘故。理工背景、相信逻辑和算法能解释一切的创始人,这一刻,在我面前表现出他脆弱的一面。“他们和我有同样的思考方式,认定同样的未来,甚至还有人降薪来(妙计),但当时我得让他们走。” 除了应有的赔偿之外,张帆还给了所有离职员工500股妙计的股票。“我知道在这个阶段,股票没什么实际意义,但这代表他们还是妙计的一份子。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了,也有这些员工的功劳。” 亲身经历过所有挣扎,所以他完全不能接受礼物说CEO温城辉的裁员公开信,还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来表明态度。他觉得对方的语气“完全不尊重员工”,是“靠向员工展现自己冷血动物的一面来掩藏自己的心虚”。 “其实我认识他,可我不喜欢这样的CEO,”张帆说,“怎么能这么理直气壮呢?所有经历过裁员的CEO,都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伤心的过程。” 创业之初,账上只有100万的时候,张帆都没愁过,可对裁员,他用“伤心”这个词来形容。 最终,不在裁员名单上的员工都选择留在妙计,没有被这样剧烈的人事调整动摇信心,这更让张帆感到重任在肩。“我得拼命,才对得起现在的这些员工。” 经历了一切,张帆对招聘的要求更严格,如果有部门提交需求,需要告诉他新员工将要具体负责什么业务、短期和长期规划分别是什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聚焦业务,这是张帆得到的经验教训。 砍掉C端和25斤体重 实际上,缩减编制是为了全面向B端转型。也就是说,妙计从一个向用户提供定制旅行的科技公司,成为服务于OTA背后供应商的企业服务类公司。 裁员、乃至整个战略方向的转型肇始于2016年6月的一次董事会。 彼时,张帆觉得妙计的一切都在变好:上线3个月,装机量达到20万、获客成本从30元降到10元、产生过几百份订单,还有上万名海外用户。而此前,妙计从未做过任何线上推广和地推。“我想拿出2000万来砸市场”,一个用户10元成本,2000万起码意味着200万个新增用户。张帆觉得这样的投资回报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投资人的一个问题轻易打碎了这种“繁荣”。 “按照妙计目前的方向和速度,6个月之后、12个月之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 张帆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让他真正感受到难以服务C端用户的是一件小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