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陆奇从微软辞职加盟百度一事曾在国内外掀起过不小的波澜。 这位素有“硅谷最有权势华人”之称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离职后,不少媒体将这件事解读为华人在美国科技圈内遭遇“血洗”。与之相对的,是以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谷歌首席执行官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为代表的一大批印度裔高管在硅谷的强势崛起。 相比到美国时间更早、扎根更深的印度裔工程师们,华人在硅谷初露锋芒只是近十几年的事。不过,现如今,硅谷几乎所有的重量级高科技公司里都已不乏华人高管的身影。他们是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科技圈内脱颖而出的?印度群体的成功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启示?对于媒体的论调,这些硅谷的华人精英们又是怎么看的呢?他们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想要和初入职场的新人们一同分享?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有幸听取了十多位硅谷各大重量级高科技公司中华人的佼佼者的自身体会,并就制约华人在硅谷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从沟通能力、领导意识、主动性,到选择合适的公司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多位高管表示,作为后来者,要想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积极地理解包括印度人在内的别人的成功之道,发挥自己的强项,调动华人群体的“传帮带”精神,帮助整个群体提高竞争力。 ● 沟通能力不强,真是英语惹得祸? 在硅谷,经常能听到很多华人工程师抱怨同组的印度人抢了自己的“军功”。原来,华人工程师在把工作完成后,往往没有和相关团队及时交流,反倒让同组的印度人扮演起了沟通者的角色。 “很多华人工程师以为程序写完了,工作就做完了,却没有意识到沟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既然你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人来填补空白。”原Google总监,现Leap.ai联合创始人Richard Liu对记者说。 Richard认为,华人工程师们大可不必抱着这种“受害者心理”,而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充分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并积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只有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协同作战。否则,光凭一己之力,是没法完成大项目的。 说到沟通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总是英语这个“拦路虎”。印度的同事们,虽然操着咖喱味的英语,却凭借近乎母语的优势说得纯熟流利。而华人工程师们,不少仍觉得语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很多时候选择了“沉默是金”。 这也曾是困扰Richard的一大难题。身为四川人的他,说普通话有时都得让大家猜上一会儿,更别提说英文了。由于这些发音上的挑战,他曾羞于在大型会议上发表讲话。直到有一天,他当时的经理,在硅谷颇有影响力的现任 Stripe COO Claire Johnson,一针见血地向他指出,“这只是你给自己找的借口,英文发音的影响不是没有,但真的就那么大点,而你自己把它无限放大了。不是英文发音阻碍了你的发展,而是你自己设了一道巨大的心理障碍。” Richard说,那一刻,他的内心有种被撼动的感觉。从此,他决定突破自己强加的天花板。 “我的英文发音在中国人中绝对低于平均水平。我今天自己创业,需要出去演讲、见客户,我不觉得英文发音对我有多大的负面影响。我不会再拿英文不好当借口,希望更多的朋友也能抛弃这个自己强加的枷锁,直面很多中国人真正的挑战——如何与人沟通。真正决定沟通质量的是你是否知道何时说、说什么、以及如何说。”Richard说道。
这一点,Google的总监刘婷也深有感触。 她曾以很高的执行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重要并能产生实质性经济效益的项目,但却因忽略了与团队成员的沟通而被指责为“做事不按常规、功利性太强”。她由此意识到,做项目时必须预先和团队进行沟通,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及时交流。当团队成员理解了做事的动因和思路后,会更愿意配合和支持。 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沟通,下一步就是决定说什么。 要想获得有效沟通,要懂得根据谈话的目的和对象选择谈话的内容。很多沟通是为了说服别人来支持你的项目和计划,原Answers CTO及COO、Auryc CEO王金林指出,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好好地理解对方的需要,寻找双赢的方案,并有效地让别人明白,你的方案确实会带来双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