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elodyne在圣何塞又收购了一家规模大4倍的工厂,新工厂将在6月底完成基础设施的改造,这个工厂60%以上的工位是机器人和机械手臂,将大量取代原有人工制造部分。 “今年20万的订单也将依靠这座新工厂的启动,届时产品的交付周期将恢复至4-6周左右。”翁炜说。 “超级工厂”加上芯片级产品是规模化生产的最有效途径,如果再加上大量订单的“东风”,激光雷达降价就指日可待了。 翁炜表示,如果订单能够达到百万量级,激光雷达的整车成本就可以降到1000美元以内,而单个激光雷达的成本则可以降到500美元以内。 “从目前车厂下的未来订单来看,2018年下半年或者2019年上半年,来自无人驾驶的订单将会爆发,我们期望这个订单能够达到百万量级。”翁炜表示。 日前,通过集团宣布,将在2018年投放1000辆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参与路测和试运营,而像戴姆勒、福特等大量厂商都在从L2转变为采用激光雷达的激进派。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订单爆发,除了在美国收购大规模工厂,Velodyne也曾借助百度投资的关系,与后者合力推动亚太地区本地化的批量生产。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王劲离职让百度的自动驾驶战略变得不太明朗,双方的合作暂时搁置。 不过,在百度之外,Velodyne也正在接触中国其他两家重量级的互联网公司,希望建立这样的合作,而像蔚来汽车这样产业链布局完善,同时有量产汽车落地的团队,也在Velodyne的合作范围内。 翁炜告诉钛媒体,来自亚太地区的订单量目前占到Velodyne订单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优惠的人力成本、关锐减免以及巨大的市场容量都让亚太市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剧增。 危机来了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做了一个预测,无人驾驶汽车创造的市场价值将达到420亿美元;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布局无人驾驶,或成为这场预测成真的前兆。 巨大的市场规模成为创业者趋之若鹜的沃土,而Velodyne本身的节奏也显得有些拖沓。动辄数月的交货周期让急于推进无人驾驶研发的企业感到十分苦恼。 国内一家多线激光雷达创业公司告诉钛媒体,初创公司的机会首先在于激光雷达的技术还不成熟,且价格倨傲,其次,行业龙头Velodyne产量严重不足,难以供应市场需求。 这两项弱点的确给Velodyne带来了危机,也让Velodyne的地位开始松动。 2015年4月,美国的SAE(Society Autonative Engineer)大会上,创业公司Quanergy横空出世,宣布将于次年推出固态激光雷达,价格在250美元左右,而彼时,Velodyne连售价8000美元的16线激光雷产品都还未推出。 固态激光雷达将采用与Velodyne机械雷达完全不同的技术,其将通过相控阵原理,以集成电路对周围环境实现感知,这种技术不仅将大大减小激光雷达的体积,还能将激光雷达的价格迅速降至数百美元内。 翁炜回忆,当时Quanergy在Velodyne内部确实引发了不少担忧,“我们的机械雷达是不是要被淘汰”“固态雷达出来,我们的市场在哪里”,这一波危机甚至引发了一个市场VP跳槽至Quanergy。 目前来看,危机仍未解除。在Velodyne收到来自百度和福特联合投资的同时期,Quanergy也完成了9000万美元融资,投资阵容包括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尔福、三星投资等。 此外,谷歌的无人驾驶团队Waymo、Uber都在着手研发适用于自身的更低价激光雷达成本,谷歌曾宣布已经掌握了7500美元的激光雷达技术。 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于顶。Velodyne创始人David Hall曾在内部会议上,以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给员工打气, “我们的产品经过7年左右做出来,一款工业级的产品,从研发到应用到投入市场,这些步骤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要经过反复迭代。” David Hall博士表示,Velodyne已经做了5代的产品,可以通过快速迭代甩掉后来者,“如果有人仿造我们的第一代,我们马上就可以推出第2代,推出第3代。” 而且在核心技术上,Velodyne也有专利为武器。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行业的应用关键在于控制好能量,要确保高密度的激光束不伤害到人眼,又同时能够保障有效的侦测效果。翁炜告诉钛媒体,美国的IP保护十分严格,该公司在美国的专利是只要多线旋转激光雷达,都是Velodyne所属IP。 而关于固态激光雷达的日渐高涨的声量,翁炜也表示了怀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