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渔场”私会,网络社交,到玩转移动社交应用,中国LGBTQ群体的社交场景与生活状态,和常人一样,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于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此后每年的5月17日,被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国际不再恐同日”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的一切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和不公平对待。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的一份报告,全球有至少23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而据BBC统计,全球仍有76个国家在法律上判定同性恋违法,这些国家分布非洲、中东以及南亚等,在一些地区,如伊朗、也门等,同性恋者会被判死刑。 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性恋现象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仍被视为刑事犯罪,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就因不堪性取向扭转治疗的屈辱服毒自杀。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1997年,中国新《刑法》删除了过去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刑事化的一个标志。 2001年4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声明:同性恋不是疾病,无需治疗,治疗威胁身体精神健康,各地政府需要惩治治疗机构。 据同志交友平台Blued统计,目前,全中国大概有同性恋者69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每20位人口中就有1位是同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LGBTQ群体经历了种种巨变,而他们的社交方式与生活状态,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借此机会,钛媒体对他们的社交方式进行了梳理。
纽约同性恋游行参与者拉着“生而如此”的横幅。图片来源/http://assets.nydailynews.com “渔场”狩猎 “渔场”,是早年同志群体对交往地点的隐晦称法。比如同志浴室、同志酒吧以及公园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渔场也相继衰落,甚至消失。 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在古代中国,同性恋(男同)同样会结婚生子,履行传统义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着同性恋行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利。古书上也不乏对同性恋现象的描述”。 但是这一切在20世纪早期发生了改变。西方思想的传入让中国人意识到,同性恋事实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不少同性恋者开始拒绝履行“传统义务”,选择不再结婚生子,“和谐”的平衡因此被打破。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因艾滋病在中国的爆发达到高峰。同性恋群体被视为艾滋病的传染源,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性恋被视为流氓罪处理,直至1997年才从刑法中删除。 那段时间,北京还没有任何的同志酒吧。为了寻找伴侣,一些浴室、公园和公厕成为了北京同志群体寻找同伴的聚集地,几乎整个北京城的同志都会时不时来到这些地方。按当时的说法,他们是出来“找乐子”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同志群体面临被警察以流氓罪逮捕的危险,被抓后可能被拘留,甚至会被送去劳改。有些警察甚至伪装成同志,在浴室等地钓鱼执法。在纪录片《爱情同志》中出现的“巴黎小*”就曾先后因流氓罪被三度送去劳改。这些“渔场”并不安全,但他们也没有其他的途径找到同类,没有安全的场合“做自己”。 有意思的是,即便受到打压,在过去鲜有男同会站出来为自身的权利发声,反倒是一些女权主义者先扬起了维权的旗帜。受到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1990年国内一些女权主义者,在北京发起了一场叫做“占领酒吧”的运动。 这些女权主义者跟一些酒吧沟通好,在特定的日子把整个酒吧租下来,她们希望这种周期性的“占领酒吧”运动能吸引到一些公众注意。90年代,酒吧文化逐渐在中国火起来,大多数酒吧只能靠火爆的周末盈利,因此,酒吧老板非常欢迎女权主义者提出要在工作日包下整个酒吧的提议。可惜的是,当时公众并不太过在意这些女权主义的“占领酒吧”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