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UGC,你需要取势、明道、优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龙聊运营”(ID:tikuapp),作者 孙金龙。 今天,我们来聊聊UGC。 UGC不是工具产品,不是新闻客户端,不是电商或者游戏。只靠好产品不行(如足记),只靠业务逻辑不行(如头条),更不能每天喊用户“快来留言吧”(如美团)!UGC是一门艺术,一门构建生态的艺术。 成功构建一款UGC产品,你需要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 几乎每个UGC平台的生与死,都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更迭。 0X年,网民多是精英阶层,各类聊*室崛起。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是名50多岁的饱学儒生,最喜欢新浪聊*室的对联雅座。你能想象么?每天几百个人热火朝天的对对联——一担重泥拦子路,两岸夫子笑颜回。 几年后,web2.0时代来临。上网人数进一步增多,也更加年轻化。主打明星八卦、小说连载的天涯、猫扑兴起。06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的煮酒论史板块连载,访问量迅速突破百万。 同期,网民基数的增大,让垂直论坛成为可能。阿北创办豆瓣,暗暗开始缓慢的用户积累。07年,张玮玮将自己的新歌「米店」上传到豆瓣,10年后,随着老狼在《我是歌手》上的演唱大火。 05、06年,视频UGC土豆、优酷相继上线。05年胡戈将陈凯歌的《无极》重新剪辑成短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爆款。但国内短视频制作能力过弱。优酷土豆很长时间内只能靠用户上传的盗版电影过日子。 接下来几年,网民基数进一步扩大,上网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内容愈加碎片化。 10年,新浪微博上线,4年后登录纳斯达克。微博通过140字的限制降低了制造内容难度,文字与图片进一步融合,微博类产品创造了“关注”这个动作,内容分发有了全新的方式:基于关系链。 11年,苹果经典一代iPhone4s发布,同年小米1发布。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 11年,微信发布第一版。12年上线朋友圈,13年订阅号上线,同年微信注册用户突破6亿。成为亚洲区用户规模最大的App。 还是11年,知乎上线,13年开放注册,一年内注册用户由40万攀升至400万。 在这段时间,03年上线的家长帮,07年成立的宝宝树,05年成立的糗事百科等一批垂直UGC纷纷完成移动化,并迎来新一轮爆发性增长。新型导购类UGC蘑菇街,美丽说等出现。 一二线城市换机潮过后,三四线城市用户也开始弃用功能机,改用智能手机。 14年,GIF快手更名为快手,由工具切入短视频,迅速向三、四线城市下沉。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微博、OPPO、VIVO。 16年,陌陌推出直播业务。当年营收超过5亿美元。 历次网民规模的扩充,终端设备的更迭,产业的变化,都会产生数个UGC平台。早或者晚,都不行。 优酷生早了,本来是短视频UGC,活成了OGC,靠购买电影、电视版权+自制节目过日子。腾讯微博做晚了,只能草草收场。 UGC的特别,就在于内容是由用户产生,大量用户才能成势,构成UGC的生态。因此,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 取势,是一个UGC平台成功的前提。 明道 UGC的道,最核心的有两条。 (一) 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投资讲究风险错配,UGC讲究内容错配。 如果将UGC平台里的用户按粉丝量从高到低排布,可以得到下面的粉丝分布曲线图。 假设有两个平台的粉丝分布如下,平台A和平台B,谁更健康?
答案是平台B。 对于平台A,少量头部内容制造者聚集了大量粉丝。而绝大多数用户输出的内容则无人问津。这会造成两个问题。 1)平台风险高 顶级内容制造者一旦逃离,会带走大量用户,造成平台瘫痪。 2)用户粘性差 普通用户没有生产内容的动力,只会关注头部用户,这种单向的关注不足以形成关系链。而关系链是提升用户粘性的核心因素。 所以,平台A其实不是UGC,而是不折不扣的PGC,社交属性很弱。 再看平台B,粉丝集中度较弱,腰部用户产生的内容才是平台的中流砥柱。 因此,头部用户出逃对平台的损失很小。同时普通用户的内容也能得到一定量级的曝光,甚至互动,大家更乐意贡献内容,用户粘性较高。 平台B,才是真正的UGC。 所以,是不是UGC,看一眼粉丝分布曲线就知道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