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一幕。 在3月召开的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星巴克迎来了历史上的第四次权力交接,创始人舒尔茨(Howard Schultz)把随身携带35年之久的星巴克第一家门店——派克市场店的钥匙交给了继任者约翰逊(Kevin Johnson),一贯儒雅示人的舒尔茨笑容满面,但内心或许并没有如此轻松。 上一次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那是在2007年,星巴克在第三任掌门人吉姆·康纳德(Jim Conrad)的手中偏离正轨,门店急速扩张,但交易增长滑落到历史最低水平,股价下跌了42%;2000年就功成身退的舒尔茨没有太多的犹豫,迅速重返掌控者的角色,面对公司内部一些人的质疑,他明确表示“这个决定是无须讨论的”。 有过前车之鉴的舒尔茨再次交棒的时候更为审慎了。给出钥匙的一个半月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我还有一把钥匙”——看起来,这个创始人还不准备完全交出自己的“底牌”,在正式卸任CEO之职后的2017年第二、三季度电话会议上,舒尔茨均列席其中。当然,这对市场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2016年12月份,舒尔茨卸任CEO的消息宣布后,星巴克的股票曾一度下跌11%——舒尔茨的“在场”多少会安抚一下市场担忧的情绪。 如今,星巴克所面临的挑战可能远胜当初:过去的20余年,星巴克季度营收增长率稳定在15%上下,同店可比销售额也连续几年保持6%~7%的增速——不过,这一切已经是过去时。2017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增长4.0%,低于预估数字4.8%,中国/亚太区同店销售增长1.0%,远低于分析师预估的4.3%——这已经是连续第7个季度,星巴克的同店销售表现低于预期。 舒尔茨或者约翰逊,谁手中的钥匙会成功“解锁”星巴克当前的增长瓶颈呢?
星巴克非常注重和当地文化的融合 高端化 声称“我哪都不去,就在星巴克”的舒尔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的任务——打造星巴克的高端品牌。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据说是受到了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启发,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扮演的主角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旺卡巧克力工厂,那里面有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棕色的巧克力糖浆河流,还有满山遍野的牛奶糖——让前来参观的人陷入到无限的狂喜、好奇、惊讶之中。 或许这个场景唤醒了舒尔茨的某个深埋于心的记忆。那是1983年,舒尔茨初次踏入意大利,就像是一次咖啡的朝圣之旅,他看到柜台后面与顾客亲切聊天的咖啡师,看到他们像创作艺术品一样去冲调咖啡,看到流淌在咖啡馆中的浪漫而迷人的气息——这成为他创立咖啡连锁帝国最初的启蒙。 很显然,如今已经覆盖全球75个国家,有着超过26000家店铺的星巴克并没有满足舒尔茨对于咖啡的所有想象。2012年,他开始着手准备,2014年底,首家“星巴克烘焙工坊”在西雅图开张,采用不同于普通星巴克店面的咖啡酿造方法:不是自动机器,而是锥形咖啡壶、手冲、Clover咖啡机、法压壶、虹吸式咖啡壶或者手工浓缩壶。 这会让舒尔茨口中提供“最好咖啡”的星巴克多少有了一些说服力,因为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星巴克与麦当劳等快餐品牌相提并论,“咖啡业的麦当劳”——一家精品咖啡店的店主这样评论星巴克;而经常往返意大利的翻译Linda则直接说,星巴克就像一家快餐店。 不用说,舒尔茨对星巴克身上被贴上“快餐”标签这件事很气恼,从创立星巴克之初,他就希望咖啡馆是一个浪漫、温馨、充满现场感的地方。他甚至借用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德伯格的说法,提出要将星巴克打造为“第三空间”——除了办公室、家里之外的另一个舒服的去处。 但在如今大多数的星巴克门店,这样的体验或许很难实现:纸杯取代了马克杯,可以更节省人力和成本,舒适的沙发慢慢淡出了店面,留下的是“不宜久坐”的木质椅,有评论就指出,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来进行品牌塑造,但店铺经营却更像是一家咖啡便利店,这样更好地进行了成本控制。但如果不用进店就可以买上一杯咖啡的话,会有多少人在意手里的饮品是出自星巴克还是麦当劳呢? 一位自称是星巴克员工的知乎用户指出,星巴克会选择在很多“偏僻”的地方开些门店,专门用来改善顾客体验,但是盈利作用不强;相反,在闹市设立的门店,人流量大,店铺拥挤,顾客体验自然会比较差,但这些店铺营收会更好。正如评论所说的,“舒尔茨以及星巴克一直在顾客体验和店面效率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只是这很难做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