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我认为“人如产品,产品如人”,伏牛堂产品的价值主张是我们整个团队赋予的。什么叫坚持正宗?产品要坚持正宗,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的主要用户是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都会面临身份转换的冲突。所以,伏牛堂“坚持正宗”也是提倡年轻人要做正宗、做自己。 2)社群运营:精简再精简 除了线上的品牌传播,伏牛堂与用户打交道很重要的一块是社群运营。我们有专门负责社群的部门,叫用户体验部,由8人组成。伏牛堂的产品开发、业务推进、市场调研、活动组织等,都会通过这个部门跟社群用户联系,获取到第一轮反馈后才会发起。 社群运营目的就是让一部分用户与品牌加强关联。我认为,一个品牌要运营社群,需要具备两点。第一,这个品牌要服务用户,能解决用户基本的功能需求。第二,基于功能还要衍生出价值主张和形象符号。 2016年,我们在北京各个大学创办了60余个伏牛堂社团,社团的主题就是卖粉。学生通过卖粉会经历品牌定位、品牌策划、内容运营等一系列过程,同时我们也会把创业逻辑、运营逻辑教给社团成员,学生在其中还是有很多的参与感和收获感。 并且,我们还会组织大量的社群线下活动,对接了2000多个铁杆社群用户,然后根据他们的爱好组成了篮球、登山、摄影等将近50个兴趣小组。我们会在周末组织线下活动,同时,伏牛堂有新品上线、产品品鉴,也都会组织他们召开线下见面会。 当然,我们也不是运营的用户也不是不设门槛,伏牛堂会对用户进行初步筛选,比如说至少复购两次以上。我们在后期发现,除了拉新,后续的运营更重要。所以,从2016年到现在,伏牛堂对社群运营的逻辑就是精简再精简。 2016年最高峰的时候,伏牛堂拉新100多万人。但之后我们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微信社群的活跃度在不断下降。其次,大规模用户属于CRM运营的范畴。 那么,社群应该是什么样的?它会是高留存、高活跃,小范围的、关键性的。规模大概是3-5万,极端活跃的有3000-5000就可以。并且,社群运营不适合做大群,伏牛堂的社群人数上限是35个人。 CRM的用户运营基数非常大,每一个用户对品牌都是Nobody。所以,不用考虑个体的用户具体什么样。只需要考虑如何去刺激转化,怎么去刺激留存,怎么定期的召回激活? 但要做好社群的精细化运营,每一个用户对品牌都是Sombody。所以,公司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跟这些用户打交道。去了解产品和服务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品牌和运营可以有什么样的方向?接下来要合作的是什么IP,有什么福利?进而可以同社群用户配合开展活动,比如,社群兴趣小组想办活动,需要场地支持伏牛堂就提供场地。 餐饮零售化:破除原有的边界 1)个性与效率的矛盾 目前,伏牛堂主要有两项业务。一项是基于连锁门店,打造了“堂食+互联网外送”的流通模型。另一项是餐饮食品零售化。从2016年开始,我们把核心爆品产品化,比如霸蛮速烹牛肉粉这款产品,目前在淘宝、天猫、每日优鲜、京东等各个渠道流通销售。 对于新零售和消费升级,针对餐饮领域来说,我觉得其实讲的是一个概念,叫作零售的餐饮化。比如,阿里巴巴推出了盒马鲜生,永辉超市推出了鲑鱼工坊等。 但这背后代表了一个趋势,那就是效率的下降和体验的上升。阿里原来是做电商,现在开始线下开店,商业效率显然比电商高一点。永辉原来是做零售的,现在做餐饮服务,服务业显然比零售业的效率要低。 这看似是很矛盾的,但一切也都是围绕供需关系在变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90后是真正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一代,而现在这代人到了成熟的消费年龄和消费周期,这是消费升级的根源。 中国商业标准化、连锁化的阶段还没有完成,新一代的消费者就开始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了。于是,电商开始做线下,零售开始做餐饮,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获得这一波的红利。 我理解消费升级应该满足三个标准。 第一,消费升级应该拉高客单,而不是降低客单。消费升级主要在200元客单价以内发生,高客单价领域的升级可能会越卖越便宜,强调性价比,低价就可以过上好生活,比如各种3C电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