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墙挂着拳击海报,桌上摆着饮茶杯盏,背后墙上有一幅字,写着“刚毅木讷,近仁”。在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的办公室里,我们准备进行采访,他点了个熏香,然后说:“咱们开始吧。” 张天一本人貌似从不掩饰自己的IP属性,也难怪他一手创办的伏牛堂总要强调和其他餐饮店与众不同。2014年,张天一以法学硕士身份从北京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进入光鲜的律所,而是出人意料地创办了一家米粉餐饮企业——伏牛堂,当时在网络上引发一阵喧嚣。 “北大硕士毕业卖米粉,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人们想起伏牛堂,不时会回想到这个话题。三年过去,伏牛堂现在已经在京津扩展到20家门店,2016年营收近亿元,并且在做餐饮新零售多方面的试水,包括开发“霸蛮速烹牛肉粉,与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全家等进行深度渠道合作等。 回望过去,野草新消费更想探讨的是,此前伏牛堂主打的年轻人的互联网社群营销,到底有什么独家秘笈,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在餐饮零售化的大潮中,伏牛堂又有什么重要举措,来形成自己新的势能? 通过近日野草新消费对张天一的专访,我们来一探究竟。 口述 | 张天一 整理 | 张乘辅 消费单品成趋势:米粉凭什么可以做到? 我觉得吃这门生意是不能脱离产品的,好的产品是根,是核心。 通过分析美国排名前20位的餐饮品牌,我发现,它们的产品有共同的特征。第一,是超级单品。第二,可以标准化流通。像汉堡包、薯条、炸鸡、披萨……都是可以标准化流通的超级单品。 那么,什么食物是中国的超级单品呢?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主食是小麦和大米,小麦衍生出面条,大米衍生出米粉。我还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面条行业有大量的品牌聚集,比如味千拉面、九毛九等连锁品牌。由于米粉的产业链发育不成熟,或者行业结构不完善,中国虽然有十几万家夫妻米粉店,但却缺乏较大的米粉连锁品牌。 所以,从创办伏牛堂开始,我们就一直聚焦在做米粉这件事上。 对好的产品的理解要分为两个层面:口碑层面和情感层面。伏牛堂在做米粉这件事上花了很多心血和心思。首先,要保证食材本身质量好。然后,考虑情感层面,要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附加值一:湖南文化的正宗体验。 伏牛堂有一句Slogan叫坚持正宗。正宗和改良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北京,大部分食物为了迎合各个地方、各个年龄的人,都进行了改良。但我们希望伏牛堂米粉,不仅解决温饱,还要有人跟故乡的情感联系,我们称之为正宗的乡土文化体验。 当然,也有消费者建议,辣度能不能减一点?中草药的味道能不能淡一点?我们选择的是坚持做最正宗的湖南牛肉米粉,让产品保留态度,也就保留了温度。
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 附加值二:产品本身的社交温度。 一个产品,不应该只是一个食物,还应该有它的故事。并且基于故事,还能做有温度的品牌传播。今年6月,伏牛堂跟腾讯视频合作,做了一档节目——《灵魂粉馆》。 我们把来店用户的故事征集起来,跟食物相结合,做了一档伏牛堂版的《深夜食堂》。我们这么做,想向用户传递两个理念。第一,我们的产品没有明星代言人,我们的代言人就是用户。第二,每一个食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且故事是真实的。 餐饮品牌下半场:与用户打交道成核心 1)从供应、渠道到用户 除了产品有独特的内涵,和用户打交道的能力,也是现在要做好新餐饮必须掌握的。 在中国,品牌大约经历了生产型品牌、渠道型品牌和消费型品牌三个阶段。现在就是消费型品牌的阶段。品牌需要以消费者为核心。所以,影响品牌的核心能力,可能不是跟渠道商和供应商打交道,而是跟用户打交道的能力。 创业初期,我被贴上“北大硕士卖米粉”的标签,被套上“互联网思维”,很多人认为伏牛堂是依靠我个人IP立足的。但是,我觉得做餐饮归根到底是做吃这门生意。 首先,品类有没有选对?能不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其次,产品是品牌的根,扎得够不够深?也就是说,产品是否能够保证品质,是否能够提供附加体验?最后,才是有没有一个高效率的传播方式? IP也好,人格也好,都是优化传播效率的方法。可能因为我个人,伏牛堂的品牌传播的更快一些,但没有我这个人,伏牛堂也可以发展起来。因为,产品是根,生和死的问题是定在品类和产品本身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