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零售业发展正在跨过第二阶段,很多企业进入第三阶段:通过场景服务运营商提供整套“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实现Wi-Fi 覆盖和 i-Beacon 应用进行场景定位,并通过近场感应终端、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消费者购物轨迹的全流程追踪。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在零售领域的应用,零售业对技术的应用将进入第四阶段,即物联网+零售,零售行业的服务边界进一步扩展。以天猫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通过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底层技术能力,链接品牌商、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等零售业生态伙伴,向着自助化、智能化发展,形成全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赋能合作伙伴,与消费者产生全新的链接和互动。技术发展为新零售产生提供了土壤,新零售沿着如上轨迹产生、发展、成熟。 (二)消费升级为新零售增强牵引力 居民消费购买力日益攀升,消费主体个性化需求特征明显,消费主权时代到来,对商品与消费的适配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零售升级产生了巨大的牵引力。消费购买力提升。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变量,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新兴消费品和服务的不断涌现,会促使居民消费倾向提高。 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开始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当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为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购买力条件,休闲消费、品质消费等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时,消费升级速度加快。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8 年、2011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分别达到了3000 美元、5000 美元和 8000 美元以上,与此对应,我国消费结构进入了快速升级阶段。消费主体更加个性化。目前,18-35 岁的新生代和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构成了我国的消费主体。他们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以及生活质量与效率。消费的档次被拉开,消费的“羊群效应”逐渐消失,排浪式消费基本宣告终结。与之相对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大规模兴起,渐成主流。消费者更加看重商品的个性特征,以期展示自我,而不只限于满足对物的需求。 个性化消费需求特点有三:注重心理满足,追求个性、情趣;强调商品或劳务内在的质的要求,如商品的时尚性、独特性和安全性;关注消费的文化内涵,如商品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质等。多样化消费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表现出越来越多样的消费需求;二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生活场景或领域的消费需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其特点可概括为“广泛性、个体性、情感性、多样性、差异性、易变形和关联性”。 内涵:内核未变,多维创新 零售是一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品交易方式,基于解决交换双方的“双向契合”困境而产生。即零售商介入买卖之间的迂回交换,使交易双方消除了在产品、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的“欲望双重一致性困境”,同时降低了流通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以更大优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新零售保持了交易内核 新零售的本质内涵并未改变,依然是充当了商业中介,促进交易的“双向契合”,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率地解决供需困境,更有效率地实现交易,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服务。阿里巴巴研究院提出的新零售的特征——以人为本,无限逼近消费者内心;企业内部与企业间流通损耗无限逼近于“零”,重塑价值链——概括起来就是满足需求、降低成本。 (二)新零售导入了多维创新 商品交易涉及到商品交易的主体、客体、载体以及商业关系等内容,对应到零售交易中是:零售活动的参与主体,零售活动的产出,零售活动的基础设施,零售组织与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行业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传统零售行业中乃至传统电商中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由零售技术和需求变革共同驱动的业态创新,这种创新只是针对某个方面的创新和变革。而“新零售”的“新”表现在由技术变革和需求变革共同驱动的对零售业 全要素、多维度、系统化的创新与变革,新零售实现了交易活动中的商业关系、利益关系、组织方式、经营形态、零售产出以及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变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