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那句:“共享充电宝能成我吃翔”的话语犹在耳畔,在大家猜测到底到底王思聪会不会直播吃翔的时候,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已经开始进入疲软发展的阶段。 今年三月,承接着共享单车的风口,共享充电宝冷不防的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这个风口行之半路,颓势已经开始显现,部分企业开始从风口跌落神坛。 据凤凰科技此前报道称,共享充电企业Hi电正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200名左右员工面临裁员命运。并且Hi电的裁人方式没有按“套路出牌”:9月25日,有Hi电内部员工在网络晒出近日收到的《调岗通知书》。这份通知书内容显示,薪资降低至税前1800元/月,岗位由深圳调整至新疆,且逾期三天未报到即被视为旷工、自动离职。 虽然对此,Hi电创始人兼CEO刘文源向北京商报记者记者回应称,目前公司仍“一切正常”,但多名员工都表示,公司的融资曾出现中断,Hi电的共享充电宝产品曾于今年7月出现停产。无独有偶,除了Hi电,陈欧三亿高调投资的街电也被传不给服务商结款、资金短缺、融资失败等问题。 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共享充电行业的“风”是从今年4月刮起来的,在共享单车的热潮以后,充电宝承继“共享”的模式,迅速成为市场热点,这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出现了40天融资超过12亿的资本盛况。 入局的数十家机构中,不乏有IDG、红杉中国、腾讯投资、顺为资本、元璟资本等知名投资企业和王刚等知名投资人。从企业的融资情况来看,其中街电科技、来电科技、怪兽充电先后完成多轮融资,在行业中占据头部优势。
共享充电宝回本周期短,以此吸引资本的大量涌入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能成为资本的宠儿,这与被市场看好的盈利模式不无关系。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租赁费用:1小时内免费,超过1小时,按每小时收费; 二、押金:租赁前交付押金(部分退出信用免押金服务)归还后,可申请退还押金; 三、广告收入: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四、周边产品售卖:数据线等售卖服务。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每次充电一小时收费1元钱,一个不足百元的充电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近800次。假设充电宝一天就借出去2个小时,每天收入2元钱,在不计算前期营销、柜面租金等成本的条件下,仅租赁费用来算的话,一部充电宝回本时间大概在两个月内,这让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盈利模式看起来不像是个伪命题。 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种是机柜式租赁机器,即租赁机固定,用户需要交押金,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例如“来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第二种是固定式充电宝,用户不需要交押金,只能在固定位置充电,不能带走充电宝。例如“Hi电”的定价为1元/小时,由于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 行业天花板已现,前景饱受质疑 共享充电宝的行业天花板太低,且不说本身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就如今无线充电、快充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一不在冲击着共享充电宝。 今年苹果iPhone8的新品发布会上,无线充电技术引起了市场的广发关注,苹果宣布大规模采用的无线充电技术,这一技术有不少好处,比起传统的充电方式,利用无线磁电感应充电的设备可以降低磨损率,使用方式也更加便捷,此外它强烈的科技感,也许会吸引到更多人来使用。充电技术的升级对于市场是一大科技创新,但是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很可能意味着整个充电宝行业的重铸。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主要以租赁费用和售卖数据线为盈利模式,随着移动设备充电技术的革新,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和运营模式都必须快速升级以适应技术变革。 今年在共享经济的背书下,一波接一波的风口,让互联网北京下的创业大军一拥而入,然而这背后是技术创新的空间缩小,商业模式的同质化严重,整个市场已经容不下太多跟风者。在没有资源、资金、技术、团队的背景下,乘着风口出来创业,几乎已经是速死的代名词。 今年可能是让无数创业者头破血流的一年:风口的风越大,洗牌则越更迅速。单车、充电宝、雨伞等等,兴起的速度越快,死亡潮到来的时间也越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