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业务开展频频遇到问题的时候,公司进行了第三次定位转变,从服务“农特电商企业”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推广策划”。 “CEO看到许多创业企业有各种推广需求,而且公司规模都跟我们差不多,根本没有专门的品牌部门,所以打算利用我的‘专业策划’能力帮助小创企做一些推广。”晓健觉得,走到这一步,公司已经乱套了,这样的零星业务,跟个人接私活并没有任何差别。 “能接到活,就给你提成。”这是前辈对于晓健的承诺。然后随着新的合伙人的离去,晓健除了策划的工作之外,运营,后勤,甚至部分财务的工作他都要相应的涉及,加上集团对于公司孵化成果的不满,有时候他还得无偿承担其他分公司的工作。 身兼多职让晓健感觉喘不过气,不停地加班也让他身体处于透支状态。“谁叫你没业绩?”他也时常自责。 而此时的他,“创业补贴”还是5000块钱,扣完社保医保之后,剩下4700多,3%的股权却因为公司一直以来“颗粒无收”也无法拿到应有的分红。至于业务的提成,也从未兑现过。 “人家客户不满意就不给钱,我也没有办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创业者要有‘韧性’。”这便是前辈对于晓健没能拿到提成的唯一解释。 更多的时候,前辈会分享一些鸡汤,“创业就是你跑了100公里说要放弃,可是成功也许就在101公里的地方。” 依靠韧性,挂着创业者之名,晓健撑过了第一年,在许多人看来,作为一家创企的COO风光无限,只要公司能够被“风口”吹起来,那么“钱”途也无限。 投资机构要经常去拜访,路演要不断去秀,BP要经常修改,PPT要更加精美……但实际上,又有多少所谓的“创业者”拿着“低廉”的补贴,“累成狗”却又看不到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