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结合王兴十年的创业历程,提炼和探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互联网逻辑,以及对本地电子商务(团购)未来格局的思考。 如今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家代表之一的王兴曾多次创业,让我们先来看看“屡败屡战”的王兴及其团队对创业的看法。 一、创业是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1.趋势是最好的创业伙伴 王慧文是王兴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的室友,后来到中科院读研究生。 2002年开始两人就讨论创业要做什么,想过做能实现一些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在2014年已经没有阻碍,但在那时,问题太多了)、定制T恤的网站(在那时市场已经饱和)。 他们是重度互联网使用者。2003年,王兴看到美国互联网已经从泡沫破灭的低谷中走出来了,美国已经回温;自己想做事,就不能等中国有回温迹象,到时再出手可能就迟了。 王兴说:与其说我是个计算机爱好者,不如说我是创业爱好者。我不是把创业本身当做一个很怎么样的事情,这只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他们把准了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趋势创业,是舒服的创业,容易事半功倍;如果违背时代的趋势,那创业也是拧巴的,事倍功半。 ●2.团队决定生死 其实对于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合伙人的选择范围并不大,通常就是同学或者同事。 因为这两者是平常能够高频率接触到的人,只有高频率的接触,才能比较好地了解彼此。其他关系很难建立起深厚的信任。 自然,在团队的扩张过程中,这种纯粹的个人关系建起的纽带会逐渐淡化,维系团队的纽带逐渐演化成明确的游戏规则,以及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梦想。 2004年3月,王兴的中学同学赖斌强加入了这个“不老实读书、不好好工作、整天瞎折腾”的团队,成为了三人中唯一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伙伴。 后来,王兴不参与编程,王慧文和赖斌强没有任何抱怨。 他们知道,这是团队必须做的事,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人不能陷入日常技术工作里。 大家都埋头做技术,就没有机会关注外部世界,会跟这个世界脱节,创造出来的产品只是满足假想中的需求,也会错失可能发生的时代的大趋势。 他们从能看到的过去的创业故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意识到合伙人碰到分歧时该怎么解决: 确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依据是大家“愿赌服输”。事情由谁决定?归根结底由CEO决定,这就是游戏规则。 从三个人做对了一件事,到后面扩张到数千人,美团网也受益于这笔精神财富:尊重游戏规则的理念。 这个团队一直没有散,就是因为很多事情做得有章法、按规矩。形成的观念就是:合伙人要有分工,一定要有人专注外部世界。 人如何有长远的眼光?你不每天观察外面的世界,只顾埋头干活儿,哪里来的眼光呢? ●3.校内网的诞生:引领SNS浪潮 三人经历了创业蜜月期,受到挫折,适逢王慧文家人生病,国内又开始讨论SNS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人。 SNS到底有没有前途?王兴他们不怀疑。 第一,他们本身是铁杆的社群用户。 第二,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只开发产品,没有市场推广。 第三,用户定位不清晰。 在互联网反思SNS的思潮里,他们做出了一个最重要决策:做一个基于真实关系的社交网站。 那时,中国互联网用户还没养成在互联网上留下真实信息的习惯。 陈一舟的ChinaRen网站让他们意识到,在网上留真实姓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有价值让用户觉得留下真实姓名是必要的。 2005年12月8日,校内网正式上线,这一次,不瞎改产品,能用就行,要进行推广。 ●4.推广大战 做校内网,王兴的创业团队迎来第四名员工:杨俊,王兴和王慧文清华大学的师弟。 当时,王兴负责产品设计和研究,以及外联;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赖斌强负责前端代码、工商税及校内网早期推广。王慧文认为杨俊为这个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线下执行力,对校内网和美团都是。 之前一直致力于产品而逃避推广,认定要走推广路线之后,他们反而迸发了强大的营销创造力和执行力,他们的推广创意全来自于朴素的生活经验,既接地气,又与产品紧密结合。 用实名注册参与抽奖的方式拉来了800多个清华电子系的学生,但是那时没钱请设计师,抄袭了Facebook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在这个污点被骂的过程中,红杉资本看到了校内网。 然而,第一版商业计划书被丢在出租车上,看过临时写的计划书后,红杉资本的投资人问他们的推广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