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我们排号等待期间并不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首先,海底捞会提供小吃、酸梅汤,甚至美甲、陪客人下棋等服务,让我们感受到商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排号的痛苦、并为此提供了体贴的关怀。其次(这点不单指海底捞),叫号机频繁报号也让我们对「前面还有多少桌」始终心中有数。 线上APP的等待过程也同样如此。 精心设计的加载过程可以有效缓解等待的压力。无论是在线型进度条、Spinner上融合品牌特色做出种种新意,还是结合产品调性尝试更富创意的动效,总比千篇一律的转菊花或者单调的文字,更能让用户感受到我们对加载等待过程的充分考虑和设计上的用心。 例如厨房故事APP在加载中使用的Spinner,就巧妙地结合了LOGO中黄色圆点,设计了一个节奏和灵动感俱佳的Spinner。熊猫直播屏幕中央卖力跳动的小熊猫,配合「卖力加载中」的文案,能博得用户会心一笑,就为加载多争取了几秒安全时间。
其次,认真为等待过程配上准确的文案,告知用户他所处的具体处境和阶段,就像排队听到报号一样,离结果更近一步,就对等待下去多了一份坚定。 例如一个很经典的例子——Yummly的新手引导流程中,经过多次偏好选择后,会有一个「体验个性化(Personalizing Your Experience)」的计算过程,加载中,会实时地告诉用户目前处于8个步骤中的哪一步,icon颜色顺时针逐一变化的同时,下方文案会提示用户这一步具体在做什么,比如「正在检测你的时区、正在合并账户信息」等。这让用户感觉到终点并不遥远,进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并且对当前步骤对自己的价值心里有数。 编者注:更多优秀案例右戳《让等待也成为享受!18个读取进度条的优秀设计案例》
2. 内容秒发 以简书为例,在内容发布类流程中,传统的设计是在点击「发布」后进行模态的发布进度确认,直至监听到完整发布的事件,再进入发布成功的页面。 而微信朋友圈的做法是,无论是点赞、评论还是发布一条朋友圈,都在点击后「瞬间加载」,立刻呈现出假设用户已经发布成功后的状态,无需用户陪同服务器一起等待整个数据传输和返回过程。 当然,留心一下可以发现,这种「假完成」状态下,还没有真正发布成功的朋友圈是无法评论和点赞的。
这一做法让用户很自然地觉得:哇,在朋友圈发东西好流畅!即使这只是一种假象,但就像浏览器加载中的进度条一样,有时用户正是需要这种假象。 相应的风险很容易想到,就是容易出现用户误以为已经发出的内容,实际上没有发送成功。这就要求在采用这种做法的同时,一定要在超时发送失败时,用最醒目的方式告知用户发送失败。 总结 不可逆流程适合采用模态加载,注意要同时提供取消按钮。 已有本地数据的IM、邮箱类应用适合采用标题栏加载,而每次打开都要重新请求数据的页面适用于整屏加载。 Web页面采用浏览器加载,显示迷你进度条,建议先快后慢,可以让等待时间“显得”更短。 除了页面上所有信息一定要整体显示否则会导致歧义的情况,多数情况下递进加载的体验优于整屏加载。先文后图,先占位符后图,先色块后图,先模糊后高清,先“骨骼图”后真实内容……都是可以考虑使用的递进方式。 内容发布类流程可以通过直接呈现发布成功的状态,制造极速发布的“秒发”假象,但记得在失败时醒目地告知用户。 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用心程度,告知用户所处的具体阶段,都是加载提示符可以贡献的设计价值。 除非有明确的理由,尽量避免在启动时的数据请求中使用模态加载。 iOS规范推荐的空白框架加载是一种很棒的启动加载方式,无论是两步还是三步。但国内环境下,也许独立的启动页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主流。 一个全屏、品牌辨识度极高且不轻易更换的启动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启动页的价值。在启动体验和品牌曝光的问题上,折中的效果可能未必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