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在传媒,教育和出版的三块融合中,想要取得学习效果。最贴近的是教育,这时候更像是技能付费。而教育本身是非标准化的,用户的需求也非常分散。 我们可以看到咪蒙的五万加薪课,新世相的营销课,无论创始人声称做的多用心,还是不断会有用户吐槽。比如:不实用,不可复制等。 这些课程类的产品NPS(用户推荐系数)并不好看。
这也是知识付费B2C或者B2B2C模式的一个掣肘——虽然解决了类似在行C2C模式无法规模化的问题,但是想要好的用户口碑,实现长线发展,有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服务。 当然也不是没有服务就不能发展。 纯媒体类,不需要对效果负责。比如:财经杂志就需要付费阅读;或者是轻服务,类似于得到的模式。主要帮你获取过去你不知道的知识,但是目前的付费专栏的打开率已经普遍在20%以下。 想要真正取得效果,还需要一定中度或重度服务,类似于起点学院的重服务模式。一个班40人左右,都会配备一个助教和班主任,进行教学。 之所以新世相这次的知识付费会变成公关危机,可能在用户心中定位出错。新世相主打的是制造流行,也就是有趣。但用户是冲着有用来的,也就是习得技能。虽然采用的了社群服务的模式,但班主任一开始大多是是机器人+少量真人,响应的比较慢。
知识付费市场目前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如果想要承诺效果,需要中/重服务的介入。但是这样规模化就很难,至少不能出现1人对万民用户服务这种。如果需要1对1百,甚至1对几十这种服务,需要大量的社群团队。 二、平台玩家层面 1.头部大号的“出微“潮 之前有位创业者说过: 今天要创业应该坚持两件事:第一,政治正确。第二,跟着马化腾走。 美丽联合集团的CEO陈琪说过: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更像是“微信互联网”。 对于头部的自媒体玩家,一方面前期依靠巨大的红利成长起来,另一方面也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 就像11年电商集体出淘一样,头部的自媒体这两年也在陆续尝试“出微”。 但与前者不同,出微可能更多的考虑这两点: APP扩展性更强:微信的接口虽然多,但仍有很多数据拿不到。自己做APP可以建立完成的电商或者用户体系。 对微信生态的隐藏恐惧:去年6月8号,关八等号大量被封禁,而且是永久。虽然这属于黑天鹅事件,但其中几家比如:金融八卦女,毒舌电影完成融资不久,对其商业影响堪称毁灭性打击。 可以看到此次新世相在微信端完成购买后,最后都引导到下载其APP进行上课环节。包括:有书,凯叔讲故事也都做起了APP。 但对于媒体型公司,转做APP有几个考验: 技术产品能力考验:比如这次新世相流量过大,APP曾经出现过登陆不上的情况。 APP获取成本:之前和大家微信打交道;之后还要和应用市场打交道。目前APP整体流量市场相对成熟,价格普遍要比获取一个微信用户贵。 此次新世相很巧妙的利用知识付费这个环节,把APP下载同时拉上去。在APP内借鉴了趣头条的“师徒模式”,进行用户的拉新和留存。
对于头部账号,有些“出微“已经成功的。比如:得到;有一些还在路上,比如一条;有些折戟沉沙,又把重心回到了微信上。 就像钱钟书的《围城》所说: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也有很多着急想“入微”的,比如:很多淘宝电商玩家,想利用小程序再起一波量。 微信江湖最终将上演怎样的结局还不知道,今年可以预计是“出微”的关键年,对很多自媒体的价值也重估。 2.收入模式改革,转型更多营收方向 十点读书的林少最近一轮融资时表示:希望把广告的比例降到1/3。 对于以媒体型为目的的新媒来说,大多数之前的营收形式,都是卖广告,本质就是CPM模式。 从资本层面上来说,单一的广告形式,尤其是自媒体,存在明显的天花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