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 年 12 月 24 日,爱迪生手下的首席化学家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布兰特罗克镇的国家电器公司 128 米高的无线电塔上进行了一次无线电广播实验。内容是读《圣经》中耶稣降生的故事和一段小提琴演奏。 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线电广播,一直在爱迪生手下籍籍无名的费森登绝没想到,自己这次实验催生了一种改变世界的内容形式,无线广播至此走向世界。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播都成为了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和人民的娱乐消费方式。 中国广播简史从 1926 年中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成立开始,中国广播走过了 92 个岁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播都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使命。 1926 年至 1940 年,是中国广播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主要是模仿西方国家,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无甚新意。外国人播什么,我们就播什么,电台运营的人根本不关心听众需要什么,所以直到 30 年代的中后期中国广播依旧是娱乐音乐八卦为主(这有点像现如今的主流广播内容)。 因为彼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正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在苦难中挣扎的美国人需要以这种娱乐内容来消磨时间,乐观生活。但是 30 年代的中国,比之靡靡之音,其实更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开化心智。 中国广播摆脱一味的模仿西方,真正有自己的特色是在 30 年代中后期到 80 年代早期。 在这近 50 年的时间里,由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广播作为直接有效的宣传工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广播真正实现了全国覆盖。 但也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广播主要作为政府的宣传通道,而非商业机构,所以节目中的政治内容急剧增加,听众需求依然被忽视。 从内容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是停滞的;与此同时,广播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并没有什么自身的盈利模式。 中国广播业进入真正的辉煌时代是在 80 年代后,广播已然从政治宣传转向了商业经营。广告、节目、频率等专业部门的划分,使广播的运作模式日渐清晰。与此同时,商业广告的引入,也给电台带来了真正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以往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 为了更好地吸引听众,提升自己的广告价值,电台运营者第一次开始正视听众的需求,一大批针对不同用户、地域、时间维度的音频产品被开发出来,交通广播、音乐广播等形式也迅速出现。 2000 年前后,一个一线城市的单一广播频率创收额可以轻松的达到2~ 3 亿元,并且可以达到近50%的净利润率。 据悉当时一套最好的广播设备成本并不超过 200 万人民币,并且音频节目的制作成本还远远低于视频节目。当时,一个省会城市的广播频率承包费大约在200~ 500 万之间,由此可知,当时的广播行业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牛。 但社会的变迁和内容消费形式的丰富, 2000 年开始,广播内容逐渐从频率品牌向主播的个人IP转型,个人IP色彩浓烈的节目开始涌现,主持人的个人广告价值逐步超过电台本身,二三线电台甚至出现王牌主持人一人包揽频率 7 成广告收入的情况。 2010 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浪潮终于开始改造这个延续近百年的内容形式。 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互联网音频内容平台开始涌现,传统广播的频率独占优势被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多渠道收听所取代,频率的广告收入大幅下滑。 有实力的主持人纷纷跳出传统广播台进行个人变现;而电台除了传统广告盈利,开始逐渐向付费收听、问答、社群运营等逐步更多的变现方式探索。 这场关于耳朵的战争开始走向更复杂的争端中。 上市潮下,在线音频的资本焦虑2011 年 9 月,蜻蜓FM的推出是互联网电台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从 2011 到 2012 年,整个移动电台行业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主要特征是以传统广播节目网络化为主。当时蜻蜓集成了国内外 3000 多家电台,有“网络收音机”之称。 2012 年 11 月,喜马拉雅FM成立,喜马拉雅选择有声读物和UGC的模式作为起步内容。 2013 年,荔枝FM、多听FM、考拉FM相继成立,移动电台正式形成市场规模。荔枝坚定的推行UGC内容模式和“小而美”的产品模式;考拉FM与车联网联系紧密,在内容布局上成立节目制作团队,注重PGC内容的制作。 2014 年,蜻蜓开始增加有声读物和财经、历史以及脱口秀内容。移动电台开始定位为面向大众需求的全方位音频平台,进入到包含音乐、脱口秀、有声读物在内的多元内容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