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此同时,约会者也更能够选择与自己相像的伴侣。所谓的“同型婚配”,也就是具有相似教育和收入水平的人配对,已被指为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而在线约会可能会使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的信息就那么显眼地摆在个人介绍上,而在线下永远不会这么展示。 不难想象,未来的约会服务可能会根据用户上传的基因组信息通过优选特征来匹配对象。约会公司也面临固有的利益冲突:高效而又完美的配对又会让它们失去付费客户。 同时,在面对数字约会市场的残酷现实及自己在其中的处境时,许多用户都抱怨压力很大。有关身体形象的负面情绪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当陌生人可以随意草率地发布对自己吸引力的评判时,就放大了这些情绪。 已有研究发现,数字约会是导致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从诈骗到虚假账户,困扰其他数字平台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数字约会领域:所有新创建的交友资料中至少有10%是虚假档案。 二、70%的同性关系始于网上300 多年前的 1695 年 7 月 19 日,一则开时代先河的广告出现在了伦敦的一本叫《Coll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usbandry and Trade》的杂志上面。广告主是“一位年纪大概 30 岁、自称有非常好的房地产资产的绅士”,他表示如果有人能够撮合他与某位年轻善良的淑女喜结良缘,他将会提供 3000 英镑的报酬。 这类广告内容后来成为了报纸业的主打产品,并且持续了几个世纪。 现在,就像媒体行业的其他业务一样,交友、约会和结婚等事情统统都已经搬到互联网上来了,而那些征求异性朋友的人在这场转变中做得非常好。 在美国,个人广告促成的婚姻占比不超过1%。而今天,在所有最终成功结婚的初次约会(first meeting)里,是通过dating网站和app约见的占了1/6。 早在 2010 年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取代了教堂、社区、教师和办公室成为美国人结识异性更经常的场所。从此之后,酒吧和饭店的作用也开始下降(参加下图)。 在线约会尤其为那些有非常特定的要求的人提供了便利,对于寻找同性伴侣来说,这种变动甚至更为令人吃惊。互联网是同性配对(不管是不是临时性质)主要的见面场所,70%的同性关系始于网上。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一个远远扩大了的市场已经产生了非凡的影响。 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新墨西哥大学社会学家Reuben Thomas说:“在寻找伴侣方面这是非常大的转变,这是前所未有的。”根据各种性取向搜索求偶者是一个福音:更多人可以找到他们寻求的亲密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人生伴侣的选择均受限于阶层、地方以及父母意志。在19、 20 世纪时,这些约束有所弱化,至少在西方是这样的。自行车极大地增加了年轻人的选择,都市里的现代生活也是。 但大家在摆脱了乡村之后,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如果他们知道你对约会感兴趣的话,如何才能知道谁对你感兴趣,谁会没有兴趣,或者谁可能有兴趣呢? 1995 年,在Netscape推出第一款被广泛使用的浏览器还不到 1 年的时候,一个叫做match.com的网站就成立了。该网站首先在男同和极客群体流行起来,但是很快就传播出去,因为这对那些在一段长期关系破裂后需要想办法重新约会的人来说帮助特别大,在网上碰面的情侣已成司空见惯。 2010 年之后,这些服务开始从笔记本电脑转移到伴随年轻人成长的手机上。 2013 年,初创企业Tinder引入了一个既绝妙又简单的想法,直接给用户看潜在的伴侣,看上就向右滑屏幕,没看上就向左滑。看到彼此照片的两人都是向右滑动时,网站就安排双方联系,结果表明这种做法大获成功。 跟上一代基于PC的服务相比,此类基于手机的服务即时性更强、更加个性化且加更公开化。 更即时是因为这类服务不是用来为将来的邂逅做规划,或者用来远程聊天,而是用于随时随地寻找某人;更个人化是因为手机的即时性非键盘可比,摄像头随时就绪且随身携带;更公开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很多人现在对于在公共交通上浏览筛选伴侣,跟朋友八卦潜在的匹配对象这种行为,已经相当的乐此不彼。潜在伴侣的截图在Whatsapp和iMessage上传来传去,一旦被限制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时,约会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