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 2018 年以来,关于中国消费降级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大家发现二级市场的涪陵榨菜,牛栏山二锅头业绩那么好,拼多多的用户已经和京东的差不多了,资本市场表现不好时我们这些从业人员也削减开销了。于是大家都在得出同一个结论,消费正在降级。 然而,印象中 2017 年中国经济刚刚在出现群体性的消费升级,越来越多人开始购买有品牌的商品,越来越多人开始为服务付费。怎么突然间,消费就降级了呢?到底是因为股票跌了,我们的“朋友圈开始消费降级”,还是消费真的不行了?我们希望通过深度分析和详实的数据,为你揭示消费到底有没有降级。 城镇化带来的长期消费升级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城镇化的四十年。过去的教科书我们说过“ 8 亿人口在农村”,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率从 1978 年的17.9%提高到了 2017 年的58.5%,而且保持着每年提高1%的节奏。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8 亿,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数量。 城镇化对于我们的变化有两点:一个是收入的大幅提高,另一个是能接触到更高品质的商品。中国的许多二三四线城市,都是从一个个农村成长起来的。甚至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 80 年代末的时候,一个人月收入也就 150 元人民币。可以说过去三十年大家的收入都在大幅提高,许多人在过去 10 年也完成了 10 倍的收入涨幅。 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滑,特别是在 1985 到 1990 年这个阶段,以比较快的速度下降。背后的含义就是食物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开始下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出生在 85 和 90 后的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低于 60 和 70 后。 特别是我们看到这个指数从 90 年左右开始了迅速下滑。什么意思?简单而言就是这个时段开始,中国人“挨过饿”的比例在下滑。对应到今天,基本上就是 85 和 90 后的一批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对价格的铭感度远远低于 60 和 70 后。 当然,上面这张图中我们看到截止 2013 年底,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是在30%以上。从最新的统计数据看,恩格尔系数已经跌破了30%。但是和美国相比还差很远,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在15%。我们在美国生活过的话都会有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基本上吃什么都是很容易解决的。许多低收入人群,还没有到吃不饱的状态。同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不去餐厅吃饭,自己去超市买回来做法,一个月不需要很多钱就能吃的很好。 从中产阶级的数量来看,中国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产阶级数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也就是说,中国有消费能力的人,其实还会继续增加,毕竟任何一个国家中产阶级才是其消费的主力。下面这张图来自《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大部分区域的中产阶级数量都会超过60%。虽然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但中产阶级整体还比较年轻。年龄在 35 岁以下,大部分受过大学教育,80%拥有房产,只有一个孩子,并且居住在大城市中。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消费降级呢? 消费升级是一个大趋势,不是波动很大的。不会说突然这一年消费在升级,到了第二年消费开始降级了。可能资本市场股票一波动,大家的“人心”开始波动了。股票价格一涨,大家觉得什么都好,股票价格一跌,大家又集体悲观。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宏观经济不会像“朋友圈自媒体”那样大幅波动。 为什么会感觉消费好像在降级呢?我们比较认同广发证券首席宏观郭磊的观点。郭磊认为社会零售消费增速的趋势性下滑,并不代表消费降级。 2012 年以来,中国社零消费增速从 2011 年的18.5%下降到了 2018 年的10%不到。但是社零消费并不包含服务性消费和虚拟消费。从长趋势来看,最终消费支出与名义GDP高度相关。我们看到的消费增速下滑其实是经济增速下降的一个映射,而且消费对于GDP的贡献从 2003 年以来一直在震荡上升。 其次,整体中国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钱!之前在我们对拼多多的分析中,将中国收入人群分为五个大组: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64934 元,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为 34547 元,中等收入可支配为 22495 元,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为 13843 元,低收入可支配为 5958 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人群,一个月工资也不过 5000 多。而 2017 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25974 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