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赴港上市潮仍在继续。 在接连迎来小米、中国铁塔后,另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美团点评(以下简称美团),也将登陆香港。公开信息显示,美团已确定了五家基石投资者,购买大约 15 亿美元的股票,其中已经身为大股东的腾讯,领投 4 亿美元。 而美团最高约 547 亿美元的估值,也将让其成为在港股仅次于腾讯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 但有一个客观现实必须要正视,香港资本市场大环境处于低谷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一年时间比较受关注的明星科技股,纷纷破发,下滑幅度最高的甚至达到了近70%,哪怕是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股价也跌至316. 8 港元,较今年最高的 475 港元,暴跌超过33%,数千亿美元市值蒸发。 在这样的低潮期上市,如何撑起约 547 亿美元的估值,对美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招股书揭秘 在大众印象中,美团总是做一些不讨好的“鸡肋”业务,累活儿。单个业务净利润低,所有拼起来才能赚钱。但又因为美团的“组合拳”既有驱动流量的高频业务又有转化变现的低频业务,外界会用“八爪鱼”“半壁互联网江山的敌人”来形容美团的扩张,从团购、外卖到酒店、出行。 不过,细看招股书才会发现,兜兜转转,美团的核心还是在于“吃”。 招股书显示, 2015 年到 2017 年,美团的营收分别为 40 亿元、 130 亿元、339 亿元。从业务收入构成看,美团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大块: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新业务及其他。 近三年美团各业务对于营收的贡献正发生微妙的变化: 餐饮外卖业务经过三年快速发展,在 2017 年的营收占比首次超过了到店、酒店业务,份额达到了62%。美团最新更新的招股书显示,今年前四个月,餐饮外卖业务的营收占比为61.2%,继续维持住了这一趋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到店、酒店业务的毛利率则高达88%,已经基本触顶,但餐饮外卖业务的毛利率仅为9.3%,从成长性上看,餐饮外卖业务还有更强的盈利空间,这也是美团未来实现盈利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如果想要得到资本市场的持续看好,美团必须要做好“吃”的生意。 对于外卖这一核心业务,美团主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餐饮外卖平台及餐饮配送服务,向商家和用户收取佣金、配送费和广告费。商家接入美团外卖系统,美团利用数据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内容展示。一旦消费者发现所需,则可下单支付。接到订单后,美团将其传送至商家,并调动骑手取餐送餐。 在整个过程中,美团向入驻的商家抽取一定的交易分成,比例大概占到20%-25%。同时,美团APP内还有焦点图等推荐位,这些都可以广告位的形式进行售卖,帮助商家持续曝光。 从江湖地位上看,美团已经坐稳外卖市场的头把交椅:最新数据显示,美团已覆盖全国 2800 个市县区,连接了超过 700 万餐饮商户,单日外卖交易笔数超过 2100 万笔,在中国的外卖市场份额已增至59.1%。 但外卖大战远远没有结束。在被阿里巴巴收入囊下后,饿了么的扩张步伐迈得更大了。 7 月中旬,据彭博社报道,饿了么正寻求 20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同时计划在第三季度花费约 30 亿元争夺市场,试图将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到50%以上。对于这一点,美团也在招股书中给出了风险预警:我们的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可能无法持续保持竞争力。 阵营划分已渐渐清晰,外卖大战来到了下半场,并升级为一场关于本地生活的战役。 生鲜和配送 美团下半场 外卖行业经过 2014 年到 2017 年的快速成长后,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传统的补贴大战已经很难再换取明显的用户增量。因此,外卖行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谁能提供更高效和多元化的服务,谁就会在下半场争夺战中占据优势。 在上周的上市发布会上,王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通过做餐厅评价,通过建立最大外卖平台,加上我们线上线下结合的生鲜零售方面开始起步。美团已经成为事实上国内最大的关于吃的互联网平台。” 王兴的感慨,既包含了对过去的总结,也大致勾勒出美团未来布局“吃货”生意的大致途径:仍然做传统的餐厅评价,维持其在外卖市场的地位,杀入生鲜市场,做一做新零售的生意,同时还要释放配送网络的能力,不仅仅将其应用在外卖业务上,还要在电商、即时配送、闪购、生鲜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生鲜超市是美团最新的一项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