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因为我们只讨论社群发展,所以豆瓣的核心功能——影评,以及豆瓣阅读,同城活动等模块,不在今日的讨论范畴。我们只讨论豆瓣小组的状况。 豆瓣小组似乎强制性把自己的阶段控制在了“繁荣初期”和“繁荣中期”的阶段。它就那么不温不火的经营着,不做推广,不做导流,用户总数很一般,流动性也很一般,但它就是这么活下来了。 老实说,这些办法并不让我感到十分高明,一则微博手握海量明星资源,有其特有优势;二则豆瓣可以说是挥刀自宫,一直把自己控制在那个美好的少年期。说到底,他们对“社群”的定位,并不像贴吧,天涯,人人网等死掉的那些前辈那样,是最核心的功能。 可虎扑不一样,它作为一棵树的根基,是扎在“社群经营”上的。而面对这样一个怪圈,虎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1、去中心化 从一开始的设计上,虎扑就反其道而行之。其他社群在经营策略上,几乎全部都是走这样一个路线: 发掘优质内容→奖励内容生产者→生产者受到激励,再次输出优质内容。而虎扑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关注”这一功能,在虎扑上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用户的“昵称ID”,在虎扑其实也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 以帖子的排序为例,相比过去传统论坛,虎扑更多的在其论坛中削弱了楼主的作用,同时放大了评论者的权力。 它的每个帖子的排序机制是通过“点亮”这一功能来完成的。而这一奖励是独立且切割的,很难形成滚雪球效应。从而达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 因此就虎扑而言,发帖人更多的只是起到一个话题引领的作用,随后舞台的主角,是源源不断涌来的JRS。 2、平民激励 去中心化这一手,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大V的出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陷入循环的困境。 但紧接着第二个问题立马就接踵而至,既然你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生产内容? 社交需求?当然,每个人都有社交需求。可要知道现如今BBS可不是什么稀缺的服务,同样的满足社交需求,网友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了。 虎扑给出的奖励就是点亮数。 不要小看这个点亮数,被认可,被人群认可带来的满足感,对普通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时,被点亮的次数,和用户的经验等级是直接挂钩的。 说到经验也要插一句,要知道这个概念在互联网社群的运营过程中,很容易就做水了。比如贴吧大神, 20 级大神了,其他网友一般就注意不到这个,看见了最多就哇一声,可这位大神什么都知觉不到,久而久之攒经验升级这个事情越来越像自嗨,而实际意义不大。 可虎扑的经验却和各种权限紧密挂钩,想发帖你得有等级,想回帖你还得有等级,想点灭别人你更得有等级。由于其经验上涨得极其缓慢,所以在新用户刷帖的过程中,他总有一个小目标:比如我马上就可以评论了,我马上就可以发帖了,我马上就可以点灭别人了! 而真到了他可以点灭别人的时候,其八成已经是虎扑的资深用户了,此时小目标的激励作用,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3、老用户参与 这个一般是通过版主和“点灭”这一功能来达成社区的管理。通过这两种手段,可以更好的发挥老用户的作用。这对社群氛围的维护,以及社群的价值观管理,都可以起到足够的作用。 稳定的氛围和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个群体的长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门槛设置 门槛,具体来说也就是新用户在注册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才可以正式使用该程序。 这一设置很好的起到了两个作用: a对新用户的预培训; b更精准化地筛选并聚焦到自己的目标人群; 同样采取这个措施的产品还有B站,大家可以琢磨一下这两个产品的共通点。 前段时间影响比较大的虎扑jrs和吴亦凡粉丝梅格妮的战争,据说有大量的梅格妮被问卷调查挡在门外,让人们意外发现,这一功能还有防爆吧的作用。 5、社群文化 步行街就像路灯,虽然很黄,但很温馨。上面的文字和图片以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氛围,都是虎扑用户自发形成的。 精准的用户定位,相近的群体,大致统一的价值观导向。必将产生良好的社群文化和一定的凝聚力。而这些凝聚力,会实实在在让用户们得到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和力量。 于是乎,死忠粉(核心用户)来了。 何为虎扑 以上这五个特点,是以组合拳的形式打出的。根据这五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推论: 1、虎扑不适合自媒体人,尤其是自媒体新人的发展。 2、虎扑的内容上限不会很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