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知名风投 A16Z 合伙人 Ben Evans 的 Twitter 有了更新: 自 1995 年互联网初露端倪以来,二十多年后其渗透率堪堪达到 75%,智能手机紧随其后。最有意思的是电商行业,不足 10%。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拼多多黄峥观点的合理性:「他们建帝国、争地盘,我要错位竞争。」 不过本文不讲电商,而是想展开另一个已经彻底被互联网改造过的东西:社交。 在这片疆域,20 岁的腾讯和 14 岁的 Facebook 拥有极庞大的势力。一个把持了世界人数最多国家的熟人社交关系链;另一个则更致力于开疆拓土,试图将战火燃至全球每一片角落。 很多人都相信两家在未来必有一战,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先看看他们共同走过的道路,以及面临的潜藏危机。 社交网络十年Aminariana 网站更新过一篇非常带有演义色彩的文章回顾了社交网站的发展简史。在市面上已经有各类玩家的情况下(Friendster、MySpace、Orkut),大家都认为再做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然后 Facebook 出现了。 现在回过头看,Facebook 其实为大多数成熟的泛社交产品指出了一条明路,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把用户视为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刚开始这些节点是过于稀疏的。社交网络的第一要务是让为数不多的节点之间产生关联,这时候的重点是节点自身的价值问题。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下一次进化就是打造某种馈赠,通常由节点自生成的内容来填充。这是使每个节点的影响力表面积最大化的最简单方法,也是放大网络效应的最直接方式。 在这一阶段,提高用户使用频率的唯一方法是增加馈赠的数量。一种简单又不失个性化的展现策略是 Feed 流,它既为希望围观但不发布内容的“潜伏者”创造价值,也给内容创作者带来了令其上瘾的反馈信号。 然后,如果这一网络足够成功,问题就会变成网络中充斥了太多内容。这通常会引发早期使用者的抱怨,以及平台开发者的致歉。 接下来的重点就变成了算法与内容生产者的博弈。引用 Ben Evans 的理论就是: 所有社交应用程序都在增长,直到你需要一个 NewsFeed 所有的 NewsFeed 都在增长,直到你需要一个算法驱动的 NewsFeed 所有算法驱动的 NewsFeed 都在增长,直到你厌倦了看不到东西/看到错误的东西,并转而使用不那么超负荷的、更小的新应用程序 然后,新应用程序也在增长,直到你需要一个 NewsFeed...... (难怪他会吐槽:Facebook 工程师的 50% 工作是努力把更多噪音塞进 NewsFeed 中,剩下 50% 则是设计筛选机制。) 久而久之,这样的产品还算社交吗?大家真的不会厌烦? 当然会。当社交领地充斥了太多无关内容,没有控制权的用户会自然选择逃离。 一旦这样的趋势开始,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方向自然分成两个: 其一,社交产品会探索新机制以弥合矛盾,试图将用户继续圈在自己的领地内; 其二,新产品趁势而起,前赴后继,且乐此不疲。 老产品自我救赎,新玩家试图颠覆在老产品一端,着力建设内容过滤方案,根据自身媒介、特点为用户量身定制是一条可行的路。 他们可以借鉴的例子很多,比如部分视频流媒体服务,把个性化内容和用户普遍感兴趣混合起来填充内容界面;再比如新闻网站,倾向于将重要时间节点和人为划分的标签矩阵进行叠加。 你当然可以说,想要破局最后的解决方案还得落在算法本身,机器学习和 AI 应该能帮这类产品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内容推送给适当的用户,并让他们阅读、点赞。 但我持怀疑态度,庞大而成熟的社交网络应该追求更多层次的内部结构。 比如 Instagram 的 Stories 功能。它将权力主动下放给用户,以此解锁大量内容。和常规算法(或时间线)推荐搭配使用,它实际上在一个界面中创建了两个内容市场。 某种程度上看,微信公众号也起到类似作用。因此,大家除了偶尔受到朋友圈广告的困扰,几乎感受不到微信存在这个问题。 但更大的危机其实藏在新产品一端。它们天然没有桎梏,可以放手去试全新方案。 我们以 Snapchat 为例来展开此类产品在社交功能上的独具匠心。 (责任编辑:admin) |